隐形消费防不胜防
众所周知,家居类产品存在大宗且需要安装的特殊性,而团购的产品往往不包含免费售后服务,这反而导致消费者多花冤枉钱。
北京的刘先生与妻子给旧房重新装修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在报纸上看到团购会信息后,便到现场希望购买团购价的暖气片。经过比较,刘先生夫妇最终选择了一个较为便宜的品牌,其三组暖气片的总价格仅1600余元。等到安装时,该产品的销售人员打电话称,刘先生还要缴纳安装及配件的费用,每组暖气片加收160元,三组即480元。如此算下来,这三组暖气片的团购价没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刘先生气愤地对记者说,在他看来,暖气片的售价就应该包括安装费,并且在他们下订单时,销售员也没有告诉他们这个价格是不包含安装费的。
类似刘先生夫妇遭遇的隐形消费并非新鲜事,如以团购方式购买的马桶、瓷砖等产品不提供送货、安装服务,在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商家不予解决;对于消费者没有用完的瓷砖,商家不愿回收等。业内人士就此提醒消费者,购买打折或团购建材产品时一定要问清安装和售后服务细节,避免因盲目追逐低价而导致在售后服务环节多花钱;如遇到收货超过30天等特殊情况,应提前和商家协商好售后事宜且保留相关凭证。
欺诈影响市场信誉度
家居建材产品的团购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价格较为敏感,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频频出现的团购陷阱伤透了消费者的心,甚至令其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
最初的团购是一些消费者看中某品牌后自发联系,相约集体议价的行为,随着团购网站、团购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介入,家居建材产品的团购变了味儿。如今,“数量决定价格优惠幅度”的团购宗旨已经被弱化,由于“中介”的加入,不可避免地让团购活动更像是商家的促销行为。这些“中介”利用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信息不了解,对相关法律知识不明确等弱点,开展各类以“砍价”为主题的销售活动,并以亏本价、大甩卖、赠送等为诱饵,设置价格陷阱(如随意喊价、虚报折价等)、营销陷阱(如虚假销售、假三包等),忽悠消费者。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团购活动公信力的降低,一些团购会目前已经遇到“看的多买的少”困境。对此,业内人士感叹道,砍价会、团购会、联购会原本是商家薄利多销的一种好方式,原本可以达到商家和消费者互利互惠的目的,但就是因为不良商家的操作,为吸引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现场利用砍价师和“赶场客户代表”唱双簧的老把戏促进签单,对售后服务不闻不问不负责任,最终让消费者对家居建材产品团购失去信心,让整个市场的信誉度大打折扣,让所有商家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