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先生说,自己来府谷已经很多年了。他在湖北老家只有两亩地,收入难以维持生存。“现在我在这边工作,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元,妻子在矿上干零活,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元。孩子上学也不用交钱。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在刚刚建成使用的府谷县第四完全小学,现在只有一年级,共108名学生,其中95人来自外地。校长刘忠说,学校不仅要让这些外地学生免费上学,还要特别照顾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
河南孩子巴浩天是这所新学校唯一的回族学生。在开学报到那天,巴浩天一家和其他学生、家长共500余人在学校餐厅共进免费午餐。据刘忠介绍,这顿饭按陕北的习俗叫做“安锅糕”,意思是新学校开张的第一顿饭。“糕粉汤,还有四个小菜。外地人不吃我们陕北糕的,就给他们准备小麻花。”
当了解到巴浩天“只吃素”的饮食习惯后,刘忠决定,“从今天起学校食堂每顿饭都增加一道素菜”。
据了解,第四完全小学是由府谷县企业家和政府共同投资的,设施堪比东南沿海的一流学校。将来,学校用于维持免费教育的经费也将来自政府和企业家。
在府谷县,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区的外乡孩子能占到全县学生的10%还多,在工业发达的西部矿区,这一数字能达到三分之一。为了将他们也纳入免费范围,府谷县财政需要每年增加投入上千万元。
在府谷县县长辛耀峰看来,不管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投入都是“必须的”。
“这既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又与‘府谷精神’中的‘包容’相吻合,外来务工人员是在帮助我们搞建设,我们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理所应当。”辛耀峰说,“过去我们曾背井离乡走西口,到外面谋生受过别人的恩惠;现在我们发展了,别人背井离乡来府谷,我们就有责任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便利。这是府谷‘先富起来’后应该做的,也是确保府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做的。”
怎么保障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学生头上
去年8月的一个下午,郝玲在府谷县河滨公园散步时被派发了一张粉红色的传单,标题写着“致全县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落款是“府谷县教育局”。
“从来都没见过这样的传单,很有意思。”郝玲至今仍对传单的内容记忆犹新:“整整一页A4纸,正面写的全是政府给娃娃们从小学到高中免费、补贴的内容;背面是一张表格,叫‘明白卡’,一看就明白现在的娃娃念书能省多少钱。”
记者从府谷县教育局的档案室里翻出了这张粉红传单。公开信主要介绍了府谷县实行免费教育政策的相关事宜,分为发信由来、政策介绍,补贴人数及金额,资金来源与管理等四部分。
府谷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正南是这份公开信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告诉记者,2010年,府谷县用于12年免费教育的经费是6955万元,“这么大一笔钱,要如实落到每一个学生头上,就必须实现全民监督。”
李正南说,为了让家长知情,府谷县教育局每年还会通过学校和其他渠道发放一张“明白卡”。去年8月,由教研室负责印制的“15年免费教育明白卡”也发到了家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