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国际军情

美核潜艇曾渗透俄军港遭俄核潜艇撞击两败俱伤

美核潜艇曾渗透俄军港遭俄核潜艇撞击两败俱伤

2015-05-15 09:58:21

来源: 新民晚报

     核潜艇是令人生畏的武器,但它在航行中也可能遇到危险。1992年2月,俄海军突然在自家基地附近发现一艘刺探情报的美国核潜艇,号称“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决定给美国人一次难忘的教训。

    “圣石行动”持续实施
    每艘潜艇都有特定音响特征,军事术语称其为“声纹”,相当于某艘潜艇的“指纹”。“声纹”数据往往需要抵近跟踪才能搜集到,据此建立的样本数据库极具战术价值。冷战时期,美国潜艇经常跑到苏联海军基地附近搜集情报,目的就是获取对方潜艇的“声纹”,美军给这类任务赋予的代号是“圣石行动”。
    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依然被美国认定为主要对手,“圣石行动”也依然持续进行。美军核潜艇经常偷偷在俄军港附近潜伏,伺机收集俄军舰艇的特征信息。不过,这种以“堵门”方式搜集情报的行动有很大风险,一旦被对方发现,极有可能遭到围堵。
    1992年2月11日,俄北方舰队的核潜艇“科斯特罗马”号驶出北莫尔斯克军港,这是一艘945型攻击核潜艇,搭载有超音速巡航导弹、反潜导弹、尾流自导鱼雷等多种武器,其主要对手就是敌方的核潜艇。就在“科斯特罗马”号出港的同时,美军核潜艇“巴吞鲁日”号(SSN-689)恰好躲在附近水域“偷窥”。
    发现“科斯特罗马”号出港,“巴吞鲁日”号立即以相同的航速实施尾随跟踪。美国人自认为这一切做得极其隐蔽,没想到“科斯特罗马”号是当时俄海军最先进的核潜艇,不仅自身噪音较低,且装备先进的声呐系统。很快,“科斯特罗马”号就发现了尾随者,立即摆舵转弯,以迎头对撞的战术动作冲向“尾巴”。吓了一跳的“巴吞鲁日”号没料到对手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躲闪不及之下,双方撞个正着。
    野蛮冲撞取得“战果”
    这起撞击发生在离俄罗斯海岸19千米处。事后调查表明,“科斯特罗马”号先潜入“巴吞鲁日”号下方,随后快速上浮,它的指挥塔围壳与美潜艇艇艉撞在一起,“科斯特罗马”号的指挥塔围壳几乎全毁,不过它的撞击也收获了不错的“战利品”:“巴吞鲁日”号艇壳外敷设的消音瓦碎片嵌入“科斯特罗马”号艇内,随后被带回俄罗斯军港。
    至于“巴吞鲁日”号,在撞击后紧急上浮抢险,表面上看似乎伤得不重,除了几处擦伤、凹陷外,只有耐压艇壳上有两处小裂缝。然而美国核潜艇的单壳体结构决定了它的外壳不能有一点伤口,否则会对整艘潜艇的储备浮力构成威胁,结果“巴吞鲁日”号艇壳上的两处“小裂缝”真的成为致命伤。“巴吞鲁日”号在撞击事件发生一年后就退役了,潜艇专家认为,原本浑然一体的艇壳上突然出现2处裂缝,美国海军很担心即便修好了也存在隐患,于是索性让这艘受伤潜艇退役。
    与“巴吞鲁日”号“一撞即残”形成对比的是,撞击后的“科斯特罗马”号经修理后又出现在俄海军序列里,这要归功于它受伤的指挥塔围壳位置属于非耐压艇体,身子骨依然健壮。顺便提一下,“巴吞鲁日”号因撞击而退役后,“科斯特罗马”号的水兵们特意在艇体上喷涂一颗五角星,表示“巴吞鲁日”号是因他们的撞击而丧失战斗力的。(李学华)

  • 相关阅读
  • 日本内阁通过法案可随时向海外派兵

      资料图:5月14日,在日本东京首相官邸前,日本民众手举标语抗议内阁执意通过与行使集体自卫权相关安保法案。  原标题:日本内阁通过“海外派兵永久法”  据新华社电日本政府在昨日举行的临时内阁...

    时间:05-15
  • 拉登之死成谜 奥巴马政府部分描述自相矛盾

      “在美国‘海豹’突击队袭击拉登位于巴基斯坦的藏身地4年之后,记者赫什几乎挑战了官方关于这次袭击的所有说法,声称几百甚至上千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都参与了谎言的制造”。《纽...

    时间:05-15
  • 普京:红场阅兵新装备应在最短时间投入量产

    当地时间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在“5·9”胜利日阅兵式上展出的陆军装备应在最短时间内投入量产。当天普京是在俄武装力量发展会议上作出的上述表述。普京称,俄罗斯在“5·9”胜利日阅兵式上首次展示出了一部分先进武器。其战术指标“显然已经超出了国外同类产品”。“外界专家对这些武器给予了高度评价,应将这些新武器尽快完成测试并投入量产”。...

    时间:05-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