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党珊珊)“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加强领导,抓点示范,全面推进,先后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35个,约占全市总村数的13%,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06年以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把发展生产、培植产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紧紧围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劳务输出”四大产业定位,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共抓一村一品样板村20个、示范村104个、推进村700个,涌现出了一大批核桃板栗经济林果专业村、药材种植专业村、畜禽养殖专业村、蔬菜专业村、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劳务输出专业村和生态旅游专业村。到去年底,全市共建设特色移民集中安置点491个,修建村组公路5477公里、通村水泥路2601公里,架设农电线路6790公里,建设移动通信基站868个,铺设光缆线路近8000公里,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2.3万部,解决了50.5万人的饮水困难,所有重点村通了四级砂石路,通水泥路达80%以上,农电入户率100%,基本实现水、电、路、视、讯“五通”,装备完善乡镇卫生院163所,新建改造重点村小学806所,村卫生室913个,村两委会办公室966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03万人,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面上的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三农”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36.7%,争取中省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累计超过60亿元。
有关方面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按照“稳粮、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做好生态功能区保护,努力将我市打造为“美丽新农村、和谐新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