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洛城市更新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思考
东龙山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运动场所,还有效保护了东龙山遗址。
商州故城墙遗址公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城市记忆。
秦岭博物馆建筑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成为商洛的文化地标。
商州群众运动公园为市民打造了集竞技赛事、全民健身、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文/陈朝阳 程 静 图/本报记者 杨 鑫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商洛市作为秦岭生态核心区与“商於古道”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仓颉造字”“商鞅封君”等千年文脉,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目标驱动下,城市更新进程加速推进,但与历史文脉保护的矛盾凸显。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城市记忆、激活文化基因,成为商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显山、露水、透绿的生态框架形成
近年来,商洛市以“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为总目标,以“保护大美秦岭、当好生态卫士”为理念,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更新顶层设计,创新落实“四个四”城市建设举措。截至2024年底,商洛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537个、投资75.8亿元,建成103个公园及口袋公园,修复历史建筑16处,非遗项目增至38项,形成“显山、露水、透绿”的生态框架,加速推进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并重。
生态修复与建设康养城市有机结合。商洛市创新实施“四脉贯通”策略,通过“东进西延、南扩北优”空间打造,在新区规划预留文化传承空间,旧城改造中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设置秦岭博物馆、商於古道、东龙山遗址等多处文化标识;贯通水脉,中心城区“2+7”河流沟峪治理工程修复水脉生态,将丹江流域古码头遗址纳入滨水景观带,成为市民打卡地。同步为口袋公园、运动公园、生态公园配建了“暂坐吧”、“主角”小戏台、健身步道、休闲茶吧、书吧、自助吧等设施,将生态修复与市民休闲空间结合,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目标。
城市更新与保护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商洛建立起“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三级保护体系,完成16处历史建筑修缮及39株古树名木专项保护,建成文化主题公园9个,实现现代化设施与传统符号的有机融合。在莲湖公园故城墙修复中,采用传统工艺还原明代砖石结构,同步植入AR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城墙历史变迁影像。此外,通过“城市记忆工程”修复老邮局、古泉等文化载体,统一设计、发布和使用能够体现城市精神的标识(LOGO),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品牌,强化“秦岭最美是商洛”文化符号。
智慧治理与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有机结合。创新实施“312工程”城市体检体系(3类指标、12项机制),建立“69+15+X”动态监测模型,实时评估文化遗产保护成效,实现保护监测智能化。例如,对大云寺、城隍庙等古建筑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温湿度、震动等数据,预警结构安全隐患;开发“秦岭智谷”数字平台,整合历史建筑BIM模型与GIS数据,实现保护规划“一张图”管理。
文化惠民与提升城市品质有机结合。以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完成220个项目改造,惠及居民9108户,增设充电桩8400个、停车位7783个,物业管理覆盖率从16.4%提升至85%。推行“柔性执法+社区自治”,设立25个社区城管工作室,设置30多处便民市场,开展“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活动,化解违建、占道经营等矛盾679件,实现便民化服务。
多方面制约城市记忆的存续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平衡好新与旧、拆与留的关系。目前,商洛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性保护不足,部分老街区因改造趋同化失去文化辨识度;文化资源转化效能有待提升,非遗技艺面临传承断层;城市特色文化表达碎片化,新建街区与传统风貌冲突加剧;新兴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充分,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会遗失城市记忆的存续,更制约着“山水园林城市”与“历史文脉传承示范区”双重目标的实现。
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不够充分。商洛历史人文资源极其丰富,城市更新日新月异,近几年提升改造的东龙山公园、四皓公园、莲湖公园、大云寺、城隍庙等较好地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是在过去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历史人文建筑的保护意识不足,而忽视了历史人文建筑、空间布局和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历史人文保护做得还不够。
历史人文资源挖掘不够深。商洛城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辖区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地方特色人文资源,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文脉的保护传承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充分挖掘、利用及创造性转化还不够深入,城市形象建设、品牌培育以及城市对外形象文化内涵宣传还不够,对城市的文化痕迹、文化载体的继承与创新还不足,大多是静态性的保护。
城市特色文化辨识度不够高。商洛的老街区、老邮局、东关市场等地方,见证了商洛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承载了一代代商洛人的生活印记,但在特色街巷、特色门店打造过程中,存在片面要求同一样式、同一规格、同一颜色等情况,城市建筑、街巷、店招等具有一定的趋同化现象,本土文化展示得不够充分,特色建筑和节点景观打造不够。此外,文化场馆分布不均衡,未能与历史景观形成联动,降低了市民与游客的体验感。
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尽管已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但历史建筑的预防性维护仍依赖人工巡检,智能监测、VR展示等技术应用滞后。非遗技艺、文化档案的数字化转化不足,未能通过线上平台扩大传播力。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城市等前沿领域探索有限,制约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
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着独特的时代价值,见证着城市的演绎历程,是城市的根基所在。商洛正在建设一个宜居、康养的城市,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让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绘制城市蓝图。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历史保护是前提,文化传承是目的,活化创新是关键。应明确保护优先原则,将“保护”作为城市更新前提,坚持“应保尽保”“应留尽留”,确保历史建筑、空间布局及自然社会环境整体性保护;以“保护+活化创新”为目标,强调保护和利用是传承历史文脉的核心手段。完善制度体系与法律法规,构建“约束与弹性结合”的制度框架,划定保护红线,制定利用指引,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力;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确保更新项目合法合规,聚焦设计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维护等环节的堵点问题优化政务服务。强化保护修缮与安全韧性,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古建筑修复、资金使用等专项办法,配套消防专项规划;加强资金支持、产业引导及安全韧性政策研究,推动街区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生活品质。要积极响应群众需求,把人的因素作为城市更新的首要因素,城市更新依靠人民,城市更新为了人民。聚焦民生需求与历史记忆融合,将群众需求作为更新核心,积极响应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需求,唤起人们对所处地域历史文化的记忆,主动引领产城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增强城市活力,保留历史街区“原居民”与“烟火气”,推动历史遗迹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文化底蕴传承的双重目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要坚持改善保护一体推进,实施“一户一策”改造,推进“一水一电一消防”工程,补齐水、暖、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消除建筑结构和消防安全隐患,留住“原居民”“烟火气”,让居民在老城区、老街区也能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创新老城区更新模式,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微管廊”技术,敷设地下综合管廊,实现雨污分流、管线有序下地,解决积淹水难题;保留街巷原始风貌,通过渐进式更新提升老街区居民生活便利性与舒适度。
坚持转变思路,推动城市融合发展。历史记忆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记录,承载着城市文明基因,传承历史记忆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新模式转型,城市更新模式要加快实现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转变,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代替“大拆大建”,避免历史文化“失忆”“失真”。坚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而非“保存”,对其肆意破坏或过度开发自然不可取,但将其一封了之、与世隔绝也不可行,要尽可能保留城市肌理和特色格局,延续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功能活化与产业融合,对老城区及特色街区进行一定的再造,延续主要居住功能,引入特色商业、文化休闲和旅游服务等功能。同时,要推动实现融合发展,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充分发掘历史建筑、传统街区等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途径。风貌保护与场景还原,运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历史风貌,开发新功能业态,如街区场景还原、沉浸式文化体验等。
坚持多方参与,共筑城市保护合力。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各种手段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决策机制,在搭建“更新—保护”机制上,建立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机构,主要由规划、房管、土地、产业、建筑、交通、生态环境、城市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人士组成,注重吸收长期从事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和学者,吸纳多方意见,强化决策专业性。激发社会参与活力,积极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由政府代表、专业技术代表、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等多方组成的“共同缔造”委员会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全程监督,实现规划建设多元主体协商,保障市民知情权、参与权,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升决策科学性与认同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激发各方主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广“政府引导—国企供地—民企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片区更新。
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历史文化保护不但要坚持真实性保护,同时需要考虑古为今用的传承,进行合理的功能活化。推动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要坚持“以用促保”“以用带保”,活化利用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提供重要路径,城市更新为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提供条件和可能。推动功能业态创新融合,将建筑类历史文化遗存与科普、教育等深度融合,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用”起来、“活”起来;对历史文化城区和街区遗产进行风貌复原、场景还原,运用数字化新技术等开发新功能和新业态,推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多维度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活力。培育城市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特色餐饮方面,培育地方特色小吃、主题餐厅、咖啡馆等,满足游客和居民对美食的追求;创意零售方面,可以售卖商洛特色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特色纪念品等,增加购物的趣味性和文化价值;住宿服务方面,提供特色民宿、精品酒店等,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延长游客在街区的停留时间;娱乐休闲方面,开办小型剧场、电影院、酒吧、茶馆等,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坚持整合资源,做深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更新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历史遗存还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望以不同的活态传承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历史文化遗存,深入研究和挖掘商洛历史文化遗产,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拓展人文经济发展空间。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遗产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势能。强化文化产业数字应用,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以文化基因库、数据库、题材库等形式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再生,通过AI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在文化消费终端布局人机交互、全息呈现、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全景化呈现城市历史原貌。提升产业品牌塑造,以文化品牌塑造为突破口,打造高质量的节日民俗文化产品,推动历史建筑改造为纪念馆、展览馆、众创空间等,形成“文化+产业+旅游”融合生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