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书章 王孝竹
何家塬村滑子菇长势喜人
两面青山夹峙,会峪河碧水环绕,散落在绿道深处的民居白墙灰瓦,掩映在一河两岸。产业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滑子菇;鼯鼠养殖基地内,工人们细心地收集着五灵脂;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农户们弯腰除草的身影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是商州区蟒岭绿道深处的明珠——何家塬村的真实写照。
这个拥有12个村民小组、640户1935人的小山村,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依托蟒岭绿道景区优势,锚定“蟒岭明珠・水韵何家塬”发展定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产业兴旺铺富路
“以前种地只能勉强糊口,现在跟着合作社种中药材、养殖飞鼠,公司还包回收,一年下来收入翻了好几倍,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7月7日,何家塬村飞鼠养殖户王世勋满脸笑容地说。
王世勋家庭因病致贫,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他种植中药材,又养殖飞鼠,家庭有了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何家塬村党支部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构建起以中药材、食用菌、鼯鼠养殖为主的三大产业体系。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企业投资560万元建设100万袋食用菌产业基地,培育鼯鼠养殖1.5万只,发展中药材种植1040亩、经济林建园500亩,年劳务输出达650人次。
当日,正是滑子菇的出菇期。商洛包龙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何家塬村的大棚里,务工人员在大棚里采摘着滑子菇。一筐筐滑子菇从大棚里装上货车,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何家塬村与商洛包龙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提供种植技术+规模种植与分散种植结合+保底价回收”模式,实现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务工,种植增收。2024年集体经济投资30万元改造鼯鼠养殖厂房300平方米,养殖飞鼠200只,带动30户农户,年产值16.8万元。
山水画卷展新颜
“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美了,到处干干净净,还有小公园可以散步,住在这舒服得很!”村民王敏红高兴地说。何家塬村依托蟒岭绿道生态景区建设,以“水韵何家塬・怡情度假村”为目标,扎实推进秦岭山水乡村示范村创建,完成游客停车场、游步道、人工湖等景区配套设施提升,改造房屋40户,改厕440座,修建公厕4座,建成3处生态停车场。常态化开展“三堆六乱”整治,发动群众200多人次,清理垃圾60吨、河道8公里,拆除危旧房75间,通过“红黑榜”奖优评差,实现村容村貌水清岸绿、屋舍井然。
作为“环秦岭自行车赛”“十四运”自行车赛等国际赛事举办地,年接待乡村游客20万人次,成为商洛及西安周边市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文明新风润民心
“大家都向先进学习,村里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风气越来越好,生活也更舒心了。”荣获何家塬村“好媳妇”称号的崔白娥说。
近年来,何家塬村以省级文明村创建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文明培育体系。建设廉政文化园、党建主题广场,绘制“新二十四孝”文化墙,打造精神文明建设长廊。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依托“一约四会”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等评选,累计表彰模范20多人,道德评议会荣获商州区“十佳”称号。设立“村民说事驿站”,完善“片区说事会”制度,将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划定6个“党员责任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务劳动,形成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创新“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治理模式,构建“党支部+中心户长+保洁员+农户”的四级网格体系,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设立“善行义举榜”,开展法治宣传10多次,召开群众会120多场,化解矛盾纠纷40多起。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每月排查633户农户,整改问题12个,守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
72岁的老党员许建华对此深有感触:“村里的治理越来越精细,有问题随时能反映,还能及时解决,生活在这里安全感十足!”
如今的何家塬村,已实现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先后斩获“陕西省文明乡村”“陕西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陕西省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等多项荣誉。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乡村振兴协奏曲正演奏着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