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琳璐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发展定位,在农业、文旅、新兴产业等领域多点发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农产升级,筑牢“民生根基”
“今年我们种植了52个大棚的平菇,足足有1.6万多平方米,今年新增了50万袋,预计产量比去年增长两成以上,产品主要销往三亚、成都、上海、长沙等地,通过冷链运输,全年基本无淡季,市场需求较好。”柞水县金米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种植户陈立平自信地说。
如今在商洛,像金米村这样靠特色农业增收的农户越来越多。
特色种植助力增收。我市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持续放大“小木耳、大产业”效应。全市栽培食用菌3.8亿袋、鲜品产量29.5万吨,干毛茶产量8600万吨、产值21.59亿元,发展园林水果5万亩、产量1.5万吨,肉类和禽蛋产量分别达到3.86万吨、3.43万吨。
在丹凤县寺坪镇,一座现代化的山茱萸加工厂内,工人正在调试设备。寺坪镇种植山茱萸面积约4万亩,年干果产量约1500吨,产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过去,我们对山茱萸的管理粗放,技术含量低,基本靠天吃饭。”丹凤县寺坪镇党委副书记彭周说,“产业链条短、品质差、销售渠道有限、群众增收不明显。”
科技赋能产品增值。加工厂投资方陈联合算了一笔账:“过去不分等级混着卖,好果次果一个价,每公斤最高50元。现在有了分级设备,能实现精细分级销售。”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按年产1000吨干果算,山茱萸产业有望多增收200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我市深入开发乡村多元价值,积极发展乡村民宿、乡村赛事、乡村旅游、乡村康养、设施渔业、供港蔬菜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商南县深挖全县冷泉冷水资源,修订提升产业规划,研究出台新措施,聚力推进冷泉鱼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金丝峡、过风楼、清油河等镇,集冷水鱼养殖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渔旅融合发展区正在形成。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实施品牌点亮工程,新认证绿色食品7个、特质农产品1个,“秦岭冷泉鱼”获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定。启动冷水鱼苗种繁育中心和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填补了我省冷水鱼深加工的空白。
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
2026年西十高铁通车后,从西安北站到商洛西站仅需25分钟,将彻底改写商洛旅游的时空格局。“西安人早上在洒金桥喝胡辣汤,中午就能在莲花山吃商州糊汤。”这样的场景已进入倒计时。
精品项目引领发展。我市将文旅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推进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全年共策划文旅项目62个,年度总投资31.28亿元。一季度“四个一批”入库项目275个,位居全省第一,项目总投资466.91亿元,位列全省第三。
在商州区夜村镇襄王沟,15.87亿元资金正将这片沉睡千年的丹霞地貌唤醒。景区以莲花山为核心,打造“一水一山一沟一湾”四大主题片区。
凤凰古镇——“凤栖三链”文旅融合项目是商洛文旅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25亿元,新建游客服务中心2669.19平方米、生态停车位100个、新能源充电桩16个,完成2080米雨污分流管网铺设、弱电入地工程。
智能康养与生态治理并重。丹江治理项目纳入国家EOD模式试点,15.1亿元资金用于河道清淤、森林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025年1—6月,丹江出境水质达到Ⅰ类,治理成效显著。智能科技的植入更让景区焕发新生。
民宿经济火热发展。今年,洛南县洛源镇桃坪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发展到22家。一栋栋由闲置农房改造的民宿依山而建,既保留了古朴典雅的乡村风貌,又配备了现代化生活设施。
“从6月份到7月份,每家人都住满了,在我们村游客住满的情况下,还带动了周边农林村、龙潭村的民宿,到目前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桃坪村党支部书记梅福盈说。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市14家民宿累计接待游客1.29万人次,平均入住率64.73%,平均房价588.04元,实现营收98.19万元。
新兴产业,积蓄新质生产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新质生产力体系初具雏形,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创动力持续升级。围绕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布局,制定相关建设方案,打造“3+1+3”差异化发展格局。建成134家研发平台、13家双创载体。
产业集群成型成势。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齐头并进。绿色食品领域,“秦岭记忆”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7个特色产业规模居全省之首。
绿色转型突破发展。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跃居陕南首位,培育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93家,年消纳尾矿6300万吨。
生态价值加速转化。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GEP核算达3132亿元,碳汇总量280万吨,创新推出10项绿色金融产品,首单CCER碳汇交易落地,交易额420万元。
健康医药产业潜力巨大。商洛全境位于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70%,适生1192种中药材,265种被列入国家《药典》,中药材总面积230万亩,年产量71.97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健康医药企业62家,2025年一季度规上企业总产值4.6亿元,增速34.1%。近日,“秦岭中药商品流通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万寿城中医药大健康交易中心”项目的签约将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全市多条重点产业链实现总产值429.23亿元,其中6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在库企业325户,实现总产值165.05亿元,同比增长10.2%;9条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118.18亿元,同比增长3.51%;5条文旅产业链总营收146亿元,同比增长11.2%。招商新签约重点产业链项目150个,总投资245亿元。
从山间田垄的菌菇大棚到丹霞景区的建设工地,从冷水鱼养殖场的潺潺溪流到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我市正涌动着产业升级的蓬勃活力。这座被秦岭环抱的城市,既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又在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蹚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