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梨园亭里唱响文化惠民曲

2025-09-02 07:38:39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宋洁 屈睿 金勇

  每当夜幕降临,中心城区丹江公园的梨园亭便热闹起来:秦腔的慷慨激昂、眉户的婉转悠扬、商洛花鼓的质朴鲜活轮番登场,戏声伴着晚风飘向街巷。这座素有“戏剧之乡”美誉的城市,把戏台搭在百姓家门口,让高质量的戏曲文化大餐,成为市民夏夜最温暖的陪伴。

  傍晚时分,梨园亭下灯火渐亮,戏服上身、乐器调试,表演者刚一开场,便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我是老戏迷了,每天晚上都要来这儿看看,最爱看的就是秦腔。”市民李五善笑着说,“一边看戏一边乘凉,坐在自己家门口,不用跑远路,一周可以看四场,感觉日子滋润得很。”

  台上唱到精彩处,台下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文化的精髓顺着戏词唱腔,悄悄流进了群众心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表演者并非专业院团演员,而是来自商洛各行各业的戏曲爱好者。他们中有退休教师,也有普通农民,因为喜爱戏曲,他们相聚在这里,用热情与坚守,筑起了一个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鲜活舞台。

  “我们已经编排了8个全本戏、11个折子戏。我们就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戏曲的正能量传给更多的戏迷朋友。”戏曲表演者樵春芳介绍,从唱腔打磨到身段练习,大家都格外用心,只为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

  “我今天晚上唱的是《铡美案》中的《三对面》一折戏,我扮演的是公主。”戏曲表演者房双荣说,为了呈现最佳效果,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她都会反复琢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朋友,他们不光是在演戏,还想通过角色传递道理,这才是戏曲“教化育人”的意义。

  小小梨园亭,承载着文化惠民大情怀。在这里,戏曲从高台走向了街巷,让群众在家门口看戏成了常态化。慷慨激昂的唱腔,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传递着新时代的文化活力。天天有戏看惠民演出更是聚力建设文化强省,通过戏曲艺术扎根时代、服务人民的生动体现。

  “我们团队剧种特别丰富,秦腔、眉户、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木偶皮影文化遗产都有,每天晚上观众有七八百人。”梨园亭负责人鱼铁虎介绍,除了在公园里演出,他们还组织了50多个团队经常下乡,一年演出300多场,累计有几十万人观看。他们还自编自演垃圾分类、新时代新风尚等主题剧目,让戏曲既“有传统味”,又“接烟火气”。

  我市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其代表性地方戏——商洛花鼓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我市陆续打磨出《若河》《情怀》等花鼓现代戏,通过“周周有戏看”文化惠民活动,让戏曲浸润百姓生活。去年以来,“周周有戏看”已累计举办300多场次,既让群众过足了“戏瘾”,更在婉转戏声中,涵养着城市的文化自信,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基层动能。

  • 相关阅读
  • 商洛工业“变绿”生态“生金”

    今年以来,我市以深化开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牵引,依托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和生态金字招牌,经济运行持续向新向好,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时间:09-02
  • 二O二五年秋季开学“环保第一课”首站活动在商洛市举行

    9月1日,“守护绿水青山、当好秦岭卫士”2025年秋季开学“环保第一课”首站活动在秦岭博物馆举行。...

    时间:09-02
  • 秦岭博物馆假期科普受热捧

    本报讯(记者张英)8月23日,秦岭博物馆展区内满是童趣:孩子们手持彩笔、纸杯,正专注地将普通纸杯改造成体态敦实的“羚牛”,有人给“羚牛”画上弯曲的牛角,有人特意粘贴出“环状迁徙”的小场景。“没抢到线下名额,看直播也跟着孩子学了不少秦岭知识,下次一定提前来博物馆打卡!...

    时间:09-01
  • 平凡中彰显大爱情怀

    直到8月25日,市慈善协会负责人带着捐赠发票与证书前往商洛电厂找到他,这位默默行善的职工才被更多人知晓,他就是高小勇。今年40岁的高小勇,老家在榆林神木市,父母留居故土,妻子在富平电厂工作,家中还有两个男孩需要抚养,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

    时间:09-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