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宋洁 屈睿 金勇
每当夜幕降临,中心城区丹江公园的梨园亭便热闹起来:秦腔的慷慨激昂、眉户的婉转悠扬、商洛花鼓的质朴鲜活轮番登场,戏声伴着晚风飘向街巷。这座素有“戏剧之乡”美誉的城市,把戏台搭在百姓家门口,让高质量的戏曲文化大餐,成为市民夏夜最温暖的陪伴。
傍晚时分,梨园亭下灯火渐亮,戏服上身、乐器调试,表演者刚一开场,便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我是老戏迷了,每天晚上都要来这儿看看,最爱看的就是秦腔。”市民李五善笑着说,“一边看戏一边乘凉,坐在自己家门口,不用跑远路,一周可以看四场,感觉日子滋润得很。”
台上唱到精彩处,台下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文化的精髓顺着戏词唱腔,悄悄流进了群众心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表演者并非专业院团演员,而是来自商洛各行各业的戏曲爱好者。他们中有退休教师,也有普通农民,因为喜爱戏曲,他们相聚在这里,用热情与坚守,筑起了一个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鲜活舞台。
“我们已经编排了8个全本戏、11个折子戏。我们就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戏曲的正能量传给更多的戏迷朋友。”戏曲表演者樵春芳介绍,从唱腔打磨到身段练习,大家都格外用心,只为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
“我今天晚上唱的是《铡美案》中的《三对面》一折戏,我扮演的是公主。”戏曲表演者房双荣说,为了呈现最佳效果,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她都会反复琢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朋友,他们不光是在演戏,还想通过角色传递道理,这才是戏曲“教化育人”的意义。
小小梨园亭,承载着文化惠民大情怀。在这里,戏曲从高台走向了街巷,让群众在家门口看戏成了常态化。慷慨激昂的唱腔,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传递着新时代的文化活力。天天有戏看惠民演出更是聚力建设文化强省,通过戏曲艺术扎根时代、服务人民的生动体现。
“我们团队剧种特别丰富,秦腔、眉户、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木偶皮影文化遗产都有,每天晚上观众有七八百人。”梨园亭负责人鱼铁虎介绍,除了在公园里演出,他们还组织了50多个团队经常下乡,一年演出300多场,累计有几十万人观看。他们还自编自演垃圾分类、新时代新风尚等主题剧目,让戏曲既“有传统味”,又“接烟火气”。
我市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其代表性地方戏——商洛花鼓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我市陆续打磨出《若河》《情怀》等花鼓现代戏,通过“周周有戏看”文化惠民活动,让戏曲浸润百姓生活。去年以来,“周周有戏看”已累计举办300多场次,既让群众过足了“戏瘾”,更在婉转戏声中,涵养着城市的文化自信,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基层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