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龙卫志)今年以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坚持“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以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1月至7月份,市场经济主体发展持续向好,呈现稳中攀升的态势。全市以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和农林牧渔业等为主的五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以科研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为新业态的“四新”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活力不断显现。
据了解,截至7月底,全市经营主体持续攀升,新注册登记经营主体9103户,同比减少21.21%;累计经济主体达15.79万户,同比增长4.02%,高出全省2.1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三。1月至7月份,全市注销经营主体7742户,同比增长8.11%,经济主体增速放缓,但仍旧处于缓慢爬升阶段,彰显经营主体的韧性和市场活力的体现。
“四新”业态快速增长,反映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虹吸效应显现。1月至7月,全市科研技术服务业经营主体增长18.58%,文化体育娱乐业经营主体增长15.8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13.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18%,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产生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如电商、快递等行业,加之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员密集、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正在更新着传统生产方式、管理方法、销售渠道。
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等领域经营主体稳步增长,消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1月至7月,全市批发和零售业新登记注册经营主体3651户,占新登记注册的40.1%,累计达 7.13万户,同比增长3.84%;住宿餐饮业新登记经营主体1190户,占新登记注册的13.07%,累计达2.1万户,同比基本持平;建筑业新登记经营主体1042户,占新登记注册总数的11.45%,累计达1.21万户,同比增长11.64%;居民服务修理业923户,占新登记注册的 11.45%,累计达1.5万户,同比增长3.98%;农林牧渔业813户,占新登记注册的8.93%,累计1.58万户,同比增长2.86%;五大传统产业中,均不同程度增长,但就体量而言,批发零售业依旧在十八大行业中稳居第一位。建筑业增速最快,与我市康养之都、房地产市场回暖存在一定的关联。其次是我市围绕培育“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食用菌、木耳、天麻、小龙虾、葡萄等林果产业的发展,成为助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
“三产”结构发生变化,第二产业增速凸显。1月至7月,全市第一产业新增经营主体646户,同比增长10.43%,累计达1.44万户,同比增长1.84%;第二产业新增经营主体1323户,同比下降7.16%,累计达1.93万户,同比增长7.39%;第三产业新增经营主体7134户,同比下降25.25%,累计达12.42万户,同比增长3.77%。1月至7月,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中,第一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呈现负增长,增长动力放缓。但从“三产”总量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增速放缓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放缓了2.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放缓了6.12个百分点,彰显了市场经济活力的韧性所在。从“三产”结构来看,由去年同期的1:1.27:8.45,调节为1:1.34:8.61;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再提升。由此可见,1月至7月,全市第二产业增长最快,是我市经济的增长极、稳定器和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