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杨帆
本报记者 耿 锟
“一服药分两次喝,孩子觉得苦可以加点糖,平时记得留意我在群里发的消息。”8月25日清晨,商洛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内,儿科主任医师杨帆正耐心向患儿家长叮嘱。患儿家长崔女士紧紧握住杨帆的手,满是感慨:“杨医生,孩子这几天鼻塞、睡觉打呼噜、磨牙的情况明显减轻了,终于能踏实睡个整觉了,真的要谢谢您!”看着患儿康复时绽放的纯真笑容,杨帆的嘴角也扬起温和的弧度——这样的瞬间,是她从医三十年里最珍贵的收获。
作为儿科领域的专家,杨帆长期致力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最主要的是后期管理。像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源其实与儿童鼻炎发生与早期呼吸道感染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有关,感染蔓延不愈,逐渐演变为慢性炎症过程。”送走患者后,杨帆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建的微信群聊,指着上面的聊天记录向记者解释:“许多家长缺乏医学知识,治疗依从性差,我专门建了这个‘爱鼻行动’群,平时会在群里发一些疾病管理用药及饮食指导、答疑解惑、科普知识分享等。”
这份专业,源于三十年如一日地深耕。1996年杨帆入职市妇幼保健院,彼时医院尚未设立儿科。“当时工作困难重重,环境设施不完善,医疗设备匮乏,群众对市妇幼保健院也了解甚少,认可度不高。”谈及从医遭遇的困难挑战,杨帆颇多感慨。她从普通临床诊疗起步,既要处理基础健康问题,又得摸索儿童病症诊疗规律。白天紧跟前辈苦练实操,夜晚抱着儿科指南刻苦钻研,周末还主动奔赴各类儿科诊疗新进展学术会议“充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诊疗要点。1999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成立,她成为首批“拓荒者”;2011年,又接下儿科主任的重担。如今,科室医护从最初不足10人壮大到60余人,病床由12张增加到90余张,年门诊量从300余人次增加到3万余人次。“看着越来越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她说。
“你看现在这间诊室,就在一楼临街的窗边。我从接诊第一天起就待在这儿,转眼快三十年。好多家长不用问,隔着玻璃看见我在里面坐诊,就直接带孩子来挂号了。”杨帆目光缓缓扫过小小的房间,怀念地说,“大家都劝我搬到二楼诊室,说那里更宽敞、更明亮。要我说,还是现在这个诊室好——患儿家长在街上一眼就能看见。”
2021年,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激增,儿童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患儿增多。许多家长为治疗孩子四处奔波求医,不少家长因孩子可能需要手术而满心焦虑。“孩子身体娇嫩,手术并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杨帆看在眼里,带领团队查文献、做调研,还专程外出进修学习。她率先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鼻腔冲洗、鼻腔雾化快速缓解症状,以中药调理孩子体质。同年她主导推出西北首家“鼻腔冲洗+鼻腔雾化”治疗项目,一举填补了商洛地区儿童腺样体肥大非手术治疗的空白。截至目前,这套中西医结合方案已为1500余名中重度腺样体肥大儿童解除了病痛,疗效广受认可。
“现在的智能雾化室环境好、还方便,提供了儿童绘本和玩具,孩子听到要去医院也没有那么抵触了。”在市妇幼保健院智能雾化室,患儿家长吴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杨帆看来,治病之外,更要让孩子“不怕看病”。西北首家智能雾化室的建成,就缘于她的坚持。“以前雾化室人挤人,孩子一进去就哭,交叉感染风险还高。”她主动提议升级改造,如今的第四代智能雾化室里20个独立卡位环绕,每个卡位都配了防蓝光平板,患儿看着动画就能完成治疗;输液室的椅子换成了青蛙造型的软椅,增加了患儿及家长的舒适度;科室还引进了科曼NV8呼吸机、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仪等设备,能开展肺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让家长不用再带孩子跑外地。“孩子无哭闹,家长无焦虑,让孩子笑着接受治疗,就是最好的良药。”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3年3月,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2025年8月,杨帆当选“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面对荣誉,她格外平静:“我心里最强烈的感受不是‘我做到了’,而是‘我没辜负那些信任我的家长朋友’。这三十年里,与其说是我在治病救人,不如说是在与无数纯真的生命共同成长。”在同事眼里,杨帆似乎永远“停不下来”:上班时,她会耐心安抚每一个哭闹的孩子;下班后,她潜心钻研最新诊疗指南;到了周末,她还会外出参与学习交流,聚焦儿科诊疗中的重点难点,探寻破解之道。“儿科是‘哑科’,孩子说不出哪里疼,全靠我们多一分观察、多一分耐心。”她说。
采访结束,杨帆转身便拿起听诊器走向诊室。微凉的风从临街窗缝钻进来,拂动她的白大褂,衣角轻扬,宛若一面守护儿童健康的旗帜,三十年不曾降下。这扇她始终坚守的窗,不仅见证着这份初心,更映刻着她步履不停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