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在孝义厅,与孟贯同闻溪声

2025-09-04 11:40:34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肖云

柞水孝义文化体验园里,游客观看情景剧《周礼人生》,感受孝义文化。

柞水县城全貌 (柞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特色民宿阳坡院子

◁牛背梁杜鹃花海(柞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天下第一隧——秦岭终南山隧道使天堑变通途 (柞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终南山寨景区游人如织

  千年前,唐代诗人孟贯路过秦岭牛背梁秦楚官道山脊之上,于苍苔虎迹、碧树溪声间驻足沉吟,见群峰如怒,云海翻涌,石径蜿蜒隐入深翠,溪声与鸟鸣交织,便感慨作诗《过秦岭》:

  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

  秦岭,横贯中国地理南北的龙脉,亦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广义秦岭绵延一千六百多公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狭义秦岭则指秦岭在陕西段中枢山系,而商洛正镶嵌于腹地,境内最高峰——牛背梁像一头健硕奔跑的黄牛,背驮流云,在雾海穿行。其山脚下的柞水县,正是秦楚古道咽喉所在。

  柞水县,古称“孝义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分拨咸宁(今长安)、蓝田、镇安三县交界处的山乡僻壤数百里之地,设立孝义厅,隶西安府辖制,厅署最初设在现在柞水县营盘的大山岔。取名“孝义”,与深厚的孝义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渊源可追溯至西周宣王时期的贤相张仲。张仲以“孝义为本”,相传其母去世后,他回乡守孝三年,甚至率文武百官翻越秦岭至其家吊唁,其孝行故事广为流传,周宣王特封张仲故里(今镇安县月河镇一带)为“孝义川”,此地故有“孝义故里”之美称。

  古时,秦楚古道是官员商贾进出长安的必经之路。遥想数百年之前,每至晨光熹微,石板路上便响起杂沓蹄声。汉中来的漆器、安康运的桐油、商州载的药材,在此与关中漕粮、山西铁器、陇右毛皮交汇成流。时至今日,行走在秦楚古道凹凸不平的青石上,在营盘太和街耍钱场遗址酒旗招展处,耳畔似乎还能听到楚地软语与秦腔硬调的交易声。

  这条古道,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无数文人墨客曾于此策马徐行,或赴京求仕,或宦游四方,他们将抱负与怅惘、相逢与别离,都揉进了沿途的松风云影之中。直至今日,这条古道上依然回荡着那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仿佛仍在低语着当年的梦想与沧桑——这里印下了高鸣鹤“迢峣峻岭锁西京,百里山深云易生”的孤寂足迹;回荡着白居易“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的苍茫咏叹;也见证王维以“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勾勒终南大势,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摹山间灵境。

  诗句如灯,照亮崎岖石阶;墨痕似梦,缀连成这条古道的精神地图。它不只承载抱负与离愁,更在每一处转弯、每一片松声里,埋藏着被无数吟咏浸润的时光。

  长河奔流入海,青山亘古如初。倘若千年前的孟贯能穿越时空,与我们一同漫步于今日的巍巍秦岭,沉浸于这同一片山水之间,眺望相似却又不同的风景,他定会惊叹不已:昔日的天堑险阻,早已化作条条通途;人们不再畏惧自然之力,而是与之和谐共生。

  2007年,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两地之间的车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40分钟,曾经的交通桎梏转化为发展优势:气候宜人,夏季尤其凉爽,植被覆盖率88%,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8000个以上……越来越多的西安市民涌入孝义柞水,品美食、赏美景、避暑热、感受“孝义”文化,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城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坐落在牛背梁脚下的营盘镇朱家湾村,便是这场华丽转身的生动缩影,于2023年10月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这个旧称“老林”的山村,曾因交通闭塞,村民只能依靠采药伐木维持生计,既难以摆脱贫困,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一句“有女莫嫁老林头”的顺口溜,道尽了往昔的艰辛与无奈。

  转机来自于路,更来自于思路。随着高速贯通,朱家湾人终于从绿水青山中窥见了新的生机。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锅铲,办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昔日靠山吃山的生存逻辑,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悄然改写。村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守护好秦岭的葱茏底色,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让好生态真正变成“金饭碗”。

  朱家湾村村委会副主任、秦岭生态巡护员李洋说:“尝到好生态带来的甜头后,村民主动参与春季植树,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发现有人破坏生态会马上制止。同时,村上还有25名生态巡护员,巡护范围126平方公里,对可能出现的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及时汇报。”

  这些年,李洋直观感受到秦岭生态在持续向好:树林越来越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日常巡护中经常能看到野猪、黄羊、红腹锦鸡,保护站的红外相机还频繁拍到羚牛的踪影。

  曾经的老屋、古树、青石路变身游客访古寻踪的新“IP”,农家乐、民宿、各类游玩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朱家湾村涌现。

  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沉沉。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这首唐代诗人王维的《送李太守赴上洛》就描绘了秦岭深山的地理特色与民风民俗,其中,“板屋”便是柞水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色。

  据《柞水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旧时,考虑到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柞水人因地制宜常建三类房屋:茅草屋、石板房、瓦房,其中,石板房是房顶为石板所盖,通常就地取材,从山上找来指头厚的青石板,好的石板房可住百年,且夏天十分凉爽,瓦房则是黄泥抹墙、瓦片砌成斜屋顶,具有冬暖夏凉、利于渗水的优点。

  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楼房取代了低矮的板房,居住方式的改变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大山,老屋,炊烟,小河……这些记忆里逐渐模糊的意象,幻化为一代又一代人割舍不下的乡愁。

  2016年,依托秦岭良好的生态环境,柞水以石头为元素,在朱家湾村建起一座古朴的山寨——终南山寨,青石土墙,溪水潺潺,传统院落与秦岭风光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久远的质朴和亲切。

  假想暮色四合时,与诗人孟贯同游终南山寨,青石阶上苔痕斑驳,恍若时光铺就的软毡。孟贯青衫微拂,驻足于雕花木窗前叹道:“不承想千年后,秦岭南麓竟藏此桃源。”溪畔120多家商户檐角相连,灯笼次第亮起,似星河坠入山谷。酒旗迎风,糍粑的糯香与竹筒茶的清冽交织,他执陶碗轻啜,笑言:“较之唐时坊市,更多三分野趣。”转过廊桥,忽见非遗工坊内老匠人以古法捶打麻纸,纸浆落槽声如细雨,孟贯以指腹轻触未干的纸纹,仿佛触及文明绵延的脉搏。

  近年来,终南山寨已形成集美食、民宿、观光、养生、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涵盖一批仿古民宿集群和非遗工坊以及峡谷运动乐园、石纪未来岛亲子乐园等32个体育旅游项目,其中,阳坡院子民宿群以“一院一特色”为理念,设有陕南传统民居、唐风禅意等多个主题,获评全国甲级民宿。

  朱家湾村则以阳坡院子民宿为龙头,引来花锦园、秦岭时光、云筑溪畔等55家特色民宿,开办红庙河农家、雨阳农家为代表的200多家农家乐,提供“身心双养”的旅居生活方式,培育集生态疗愈、文化体验、精细化服务于一体的民宿管家劳务品牌。

  8月10日,带着孩子来朱家湾村避暑的西安游客感叹道:“这儿的生态环境是真好,满眼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而且很凉快,气温大概20摄氏度,民宿也多,中高端都有,不用花太多钱,在这儿过一个夏季都行。”

  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介绍,短短十几年时间,朱家湾村从守着风景吃穷饭,到学着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使生态资源成功转化为经济收入,助力上千人就业增收。

  从古诗词中寻觅到的,不只美丽的风景、闲适的老屋、独特的小吃,秦岭腹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更是让以朱家湾村为核心的柞水旅游版图不断扩大……

  “人说仙居不可到,我到仙居坐卧之。掬流烹石调饥渴,饶有烟云垂幕帷。”秦凝奎,这位清朝年间的诗人将商洛比作仙居,表达了想要退隐山林的愿望,这不仅因山里幽静、安全,而且商山无闲草,秦岭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康养胜地。

  “近逢商洛口,知尔坐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这首唐代张祜《寄题商洛王隐居》一诗中,更是以清新自然的笔触,通过对草阁、柴门、野蜜、生香等细节的刻画,描绘了秦岭深山隐居生活的静谧美好。

  而今,人们不再因社会动荡被迫隐居,却开始探寻另一种旅居康养的生活方式。

  每隔几天,在柞水避暑的西安游客李女士,都会到距离县城8公里的陕西终南医养院做康复理疗,她高兴地说:“退休前我就有颈椎疼、眼睛花的毛病,本来还担心来柞水县城游玩会看病不方便,没想到这里中医疗效很好,按摩几次后,舒服多了。”

  陕西终南医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养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有中医科、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开设床位103张,从省市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家定期坐诊。

  中医理疗是终南医养院的一个特色,涵盖中药热敷、洗浴熏蒸、禅修、针灸推拿、药膳茶疗等项目,健康管理师梅书文说:“我们利用终南山天然药库,推出传统经络调理文化,通过刺激经络来激活人体的一个自我免疫力。”

  终南医养院院长任启珉介绍:“除了本地群众,我们也致力于为外来游客提供专业服务,西康高铁建成之后,西安到柞水的车程会缩短到十几分钟,我们也做好了为更多游客服务的准备。”

  近年来,围绕全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总目标,柞水县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中医药资源,探索医养结合旅居模式,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园建设,发扬中医保健、理疗服务、休闲养生优势,服务于银发养老人群、养生保健中年人群、理疗康复亚健康人群、美容康体青年人群等各类目标客群,现已建成以柞水终南医养院、终南山寨康养民宿街区等为代表的康养集群,创新推广“终南宿集·共享村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康养旅居。

  蓦然回首,千年诗脉仍在秦岭的云雾间流淌,岁月更迭,柞水已携着唐诗的月光、宋词的清风,将“衡门尽草莱”的幽寂,化为“身心双养”的现代桃源。

  “人事转新花烂漫,客程依旧水潺湲。”若孟贯穿越至今,见天堑已通坦途,青石板路延伸为康庄大道,或许会将“踟蹰无限情”化为“欣然无限意”。云横秦岭处,不再是马不能前的困顿,而是西康高铁呼啸穿山,将柞水与长安的距离缩为片刻可达;雪拥蓝关时,亦不再是羁旅愁叹,而是游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

  • 相关阅读
  • 开学第一课 开启新旅程

    “开学第一课,不只是讲仪式感,更是明确孩子新学期的价值方向盘。”在商洛市小学,学校根据上级部门安排,紧扣社会热点,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时间:09-03
  • 商洛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开学

    9月1日清晨,伴着初秋的微凉晨光,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迎来全面开学,宁静的校园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活力。...

    时间:09-03
  • 今冬“老有所衣温暖包”资金筹集活动启动

    据了解,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商洛彩虹公益中心8年时间冬季已经向商洛山区发放价值近百万元的“老有所衣温暖包”,6000多位山区老人受益,其中绝大部分老人是第一次穿上羽绒服过冬。同时,杨鑫表示,今年筹款活动自8月份启动以来,情况不是很理想,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能够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一起参与到“老有所衣温暖包”的资金筹集之中,在今年冬季能够继续把装满爱心的羽绒服穿在更多的山区老人身上。...

    时间:09-03
  • 梨园亭里唱响文化惠民曲

    每当夜幕降临,中心城区丹江公园的梨园亭便热闹起来:秦腔的慷慨激昂、眉户的婉转悠扬、商洛花鼓的质朴鲜活轮番登场,戏声伴着晚风飘向街巷。这座素有“戏剧之乡”美誉的城市,把戏台搭在百姓家门口,让高质量的戏曲文化大餐,成为市民夏夜最温暖的陪伴。...

    时间:09-02
  • 商洛工业“变绿”生态“生金”

    今年以来,我市以深化开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牵引,依托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和生态金字招牌,经济运行持续向新向好,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时间:09-02
  • 二O二五年秋季开学“环保第一课”首站活动在商洛市举行

    9月1日,“守护绿水青山、当好秦岭卫士”2025年秋季开学“环保第一课”首站活动在秦岭博物馆举行。...

    时间:09-02
  • 秦岭博物馆假期科普受热捧

    本报讯(记者张英)8月23日,秦岭博物馆展区内满是童趣:孩子们手持彩笔、纸杯,正专注地将普通纸杯改造成体态敦实的“羚牛”,有人给“羚牛”画上弯曲的牛角,有人特意粘贴出“环状迁徙”的小场景。“没抢到线下名额,看直播也跟着孩子学了不少秦岭知识,下次一定提前来博物馆打卡!...

    时间:09-01
  • 平凡中彰显大爱情怀

    直到8月25日,市慈善协会负责人带着捐赠发票与证书前往商洛电厂找到他,这位默默行善的职工才被更多人知晓,他就是高小勇。今年40岁的高小勇,老家在榆林神木市,父母留居故土,妻子在富平电厂工作,家中还有两个男孩需要抚养,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

    时间:09-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