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朝梅
商洛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近70%,重要水源地植被覆盖率超过90%,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村都被绿色簇拥着,翠绿、深绿、墨绿交叠辉映,生机勃勃。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升级”方向,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三年行动中,我市成果颇丰,林业碳汇资源成功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储备池”,全省首单用水权交易落地实施;今年上半年,全市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1.4%,其创新推出的GEP自动核算机制,有效破解了生态价值“度量难”问题,相关经验做法被新华社《瞭望》杂志刊发报道。
如今,商洛正以更高标准定目标、更实举措抓落实,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秦岭深处不断书写“好生态”孕育“好钱景”的生动篇章。
生态量化 让绿水青山“有价有市”
7月15日,镇安县林能科技生态防护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挂网公示。这不仅标志着商洛市首个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进入关键推进阶段,更成为继榆林市榆阳国资碳汇造林项目后,陕西省第二个公示的同类项目,为区域生态价值转化注入新动能。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其生态本底得天独厚,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5%,这些优质生态资源为CCER林业碳汇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4年1月,CCER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新启动,镇安县敏锐抢抓这一机遇,主动推进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加速推动林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据了解,该生态防护造林碳汇项目覆盖镇安县14个镇(街道),造林规模8928公顷,计入期为40年(2021年1月1日—2060年12月31日)。经测算,项目预计入期内总减排量779054吨,年均减排量19476吨。通过碳汇价值转换,项目不仅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助力农民致富,更兼具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商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我们将严格按照CCER林业碳汇开发方法学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审定、登记、监测、签发及入市交易等后续环节,力争早日实现全国范围内交易。”镇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贾明轩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拓宽林业碳汇应用场景,推进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生态颜值是商洛发展的鲜明底色,而如何让生态资源变资产、生态产品变商品,需要一场从“自然馈赠”到“价值发现”的智慧探索。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核算评估机制,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梳理出农业产品、固碳释氧、休闲游憩等17类275种生态产品。制定《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商洛市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等文件。联合中国科学院建成由价值核算、碳汇计量等模块组成的可视化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评估平台,2023年,全市GEP核算结果为1505.51亿元,其中物质供给价值322.8亿元、调节服务价值853.83亿元、文化服务价值328.88亿元。核算出张峪沟民宿集群、柞水金米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首批17个项目的VEP共68亿元,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基础。
同时,我市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着力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通过设立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建立重点项目库,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匹配;积极探索用水权、林业碳汇等交易路径,同步试点生态横向补偿与环境损害司法赔偿机制,推动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稳步落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曾经“沉睡”的生态资源获得科学市场定价,更让山水资源真正“活”起来,转化为富民兴市的优质资产,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商洛样板”。
如今,我市以预售形式完成全省首单CCER林业碳汇交易;制定《商洛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发行林业碳票3张;柞水县“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获1200万元生态经济补偿金;镇安县实现全省首单用水权交易,交易水量20万立方米;商洛电厂完成7次碳配额交易,多层次生态交易市场在商洛率先破冰。
产业赋能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
金秋时节,走进商洛高新区商洛国蜂蜜水产业园,生产线旁的工人正在仔细检查产品包装,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
商洛国蜂蜜水产业园总投资4.98亿元,占地115亩,规划面积7.5万平方米,建设“三厂一中心”——蜜水工厂、蜂蜜工厂、注塑工厂与物流中心,配套8条蜜水及饮用水生产线。项目二期还将拓展健康体检中心、蜂毒温泉、蜂疗国医馆、智慧蜂巢酒店等新业态,高标准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康养于一体的“融合发展”蜜水产业园。
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可生产鲜存双储蜂蜜水5亿瓶、桶装水1200万桶、瓶装水1.5亿瓶,预计年产值15亿元、税收1.4亿元,亩均产值1300万元、亩均税收122万元。通过“一品带三业”的模式,带动蜜蜂养殖业、果茶种植业与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每年可消纳蜂蜜1.2万吨、柠檬及茶叶等2000吨,惠及2000多户职业蜂农与柠檬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近10万元,同时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多个。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华评价:“秦岭山中的好蜜、好水、好环境,孕育了健康时尚的商洛高新区国蜂蜜水产业。将‘秦岭甘泉’与‘秦岭蜂蜜’完美结合,正是把秦岭‘绿水青山’的好颜值,转化成了‘金山银山’的好价值。这为商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脱贫与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群众富裕的发展之路,是一件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让我市“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更丰富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生态内涵,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商洛,像国蜂蜜水产业园这样的生态产业链正在不断涌现,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做好“生态+”文章,让绿色发展的活力从绿水青山间持续迸发。
在商南县十里坪镇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连片的田垄间,工人分工协作、动作娴熟,正有条不紊地栽种包菜和萝卜。
十里坪镇素有“三月不化雪”之说。这里平均海拔800米至1500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丰茂,昼夜温差大,土地富含微量元素硒,蔬菜生长期长,叶片肥厚、含水量足、口感脆美,深受市场青睐,成为打造高品质蔬菜基地的理想之地。
商南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十里坪镇碾子坪、梁家坟、红岩等6个村的集中连片土地优势,引进陕西高科农业食品产业园旗下好璟嘉园公司,集中流转土地2700亩,建成全市首家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基地运营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实施,通过轮茬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盘活闲置土地的同时,基地还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种植首年便解决8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实现村集体、农户与企业的三方共赢。
如今,商南县供港蔬菜已成功推动高山蔬菜向优势区域聚集,改变了当地农民“零星种植、零散销售”的传统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与品牌化营销。按照规划,供港蔬菜种植规模将分三年逐步扩大:从2700亩到3300亩,再到5000亩,预计2025年达到万亩以上,覆盖十里坪镇13个村(社区),届时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4万吨以上,年产值超1亿元。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学术委员会主任池天河表示:“商南县十里坪镇立足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借‘港菜北移,北蔬南卖’的东风,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项目,打造出‘高山、有机、富硒’三大特色蔬菜品牌,精品蔬菜物美质优,走出大山、‘走俏’粤港澳大湾区,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也让商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按下了‘加速键’。”
从国蜂蜜水产业园到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我市用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质生态产品不仅能带动区域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全面提升,更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金融赋值 拓宽“生态变现”新通道
在商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正借助金融创新开辟新路径。2024年12月3日,市气象局联合商洛金融监管分局及相关银行,共同推出“气候价值贷”,为生态产品价值落地注入金融活水。
为科学量化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市气象局专门搭建“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涵盖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系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评估系统、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系统等8个业务系统,搭配1个手机APP服务系统,为金融赋能生态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这笔贷款就像及时雨,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2024年11月,位于丹凤葡萄酒生态核心产区的东凤酒庄公司,向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申请“气候价值贷”226万元,从申请到放款仅用一周,年利率3%,且享受“气候价值贷”补贴,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全市已有23家“气候友好型企业”可享受差异化信贷政策,包括审批绿色通道、资源优先配置、行业分类优化及贷款利率优惠等。其中,8家企业授信获批“气候价值贷”,累计2.1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商洛分行副行长狄友青表示,气候生态价值度量化,既能降低银行放贷风险,也能提升放贷质量,为“气候价值贷”的顺利落地提供有效保障。
金融活水持续浸润青山。我市出台《商洛市VEP项目开发实施办法》,深挖生态资产的金融属性,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生态资源和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推出长周期、低成本的绿色金融产品。通过开展VEP试点、建立企业“绿名单”与绿色金融项目库,金融机构得以综合考量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康养旅游等产业项目的生态价值、经营效益与发展前景,开展生态抵质押融资、环境权益交易等绿色金融活动,加速社会资源向绿色产业聚集。
2024年,全市金融机构已开发核桃贷、木耳贷、茶农贷、“两山贷”等10个“生态价值贷”系列产品,绿色金融贷款余额196亿元,贷款周期3至5年,平均利率下降50至100个基点。同时,创新推出VEP项目贷——以生态产品商标权为载体,以VEP核算结果为增信依据,商州区信用联社、山阳县农商行已分别为商州区东坡院子VEP项目、山阳丰阳雨露VEP项目提供520万元、220万元贷款,利率平均下降20%。
绿色,既是我市的生态优势,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落地生根,让群众吃上“生态饭”。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探索“六化协同”推进模式,扎实开展试点工作三年行动,始终坚守生态优先底线,以路径创新加快生态价值转化,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条例》,推进生态产品认证与VEP项目推广,把生态价值附着在更多物质产品与文旅产业上,提升附加值与吸引力;推行以VEP核算结果为支撑的绿色金融模式,创新更多“生态贷”产品与服务;扩大水权、碳排放权、碳票等交易规模,争取国省纵向补偿资金,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持续将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