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萌
商洛,这片秦岭深处的沃土,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孕育出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以文传脉上焕发新生机,统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推动文化进步。这为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薪火相传 守护非遗瑰宝
“白天不唱吃不下饭,夜里不唱睡不着。太阳月亮笑呵呵,花鼓伴我走商洛。”舞台上,演员们歌声嘹亮、倾情表演,舞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连连叫好。
商洛市戏曲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刚刚演唱的这两句是商洛花鼓戏《花鼓伴我走商洛》中的一段唱词,这段唱词也将商洛人对花鼓戏的痴迷与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了留住非遗记忆,我们推出了‘周周有戏看’惠民演出活动,让商洛花鼓‘零距离’和群众接触。”市政协委员、花鼓戏传承人李艳艳介绍,商洛花鼓的魅力在于现场演绎,只有登上舞台,才能让更多观众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一场场演出,在观众心中种下商洛花鼓的种子,让这一传统艺术延续下去。
“吊嗓、练功是日常,骨折受伤也是家常便饭,但伤痛不会让我们退缩。”商洛地方戏曲研究院内正在排练的演员们坚定地说。
“看着他们,不由得想到我的戏曲之路,也是伴随着汗水和泪水。”商洛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深有感触。
“我父亲是洛南县剧团的主奏,可以说,我是听着秦腔和眉户戏长大的。”李淼笑着说。怀着对戏曲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她考入了商洛市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戏曲之路。在日复一日的排练、演出中,李淼不断在寻找自己的方法,打磨技艺,先后在《月亮光光》《情怀》《月亮河》等多部剧目中担任主要演员。
“我们通过举办地方戏曲培训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积极培养和挖掘艺术苗子,为的就是不断提升商洛戏曲从业者的业务能力。我们有一种使命和情怀,必须把商洛花鼓传承好,让‘戏剧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李淼说。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42项、市级项目29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2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泉源,唯有代代传承,方能生生不息。
创新融合 绽放非遗魅力
微风透过窗框吹在纸上,纸坯慢慢由褐色变成浅黄色,杏坪皮纸都是这样自然风干的。
“咱杏坪皮纸的历史能追溯至唐代呢!唐代时,皮纸工艺就在金井河流域流传。”65岁的老匠人霍昌忠谈起杏坪皮纸,话语里满是自豪。
“在我们家,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了。1983年,我跟着父亲学做皮纸,从最基本的捶打学起,有时候踩一天木槌,整个腿都是麻的。”陈忠贵接过话茬说。
杏坪社区地处金井河和社川河两河交汇处,在古代是秦楚贸易交流的水旱码头。民国时期,皮纸生产达到高峰,产品远销四川、湖北等地。但随着机制皮纸的普及,杏坪皮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不少人选择了放弃。
为了让杏坪皮纸制作技艺更有生命力,陈忠贵辗转云南、安徽、广西、四川等地,带着自己做的皮纸与各地皮纸进行比对。
“杏坪皮纸因为金井河独有的水质,造就了它的独一无二!”有了这一发现,陈贵忠更加坚定了要将杏坪皮纸发扬光大的决心。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断改良本地皮纸工艺,使用青檀树、竹浆等各种原料进行创新。
如今,老枝抽新芽,经陈忠贵改良后的皮纸广受青睐,一年能卖十几万张,收入10多万元,订单遍及全国。
在镇安东部地区,有一个习俗,在丧葬、祭祀、庙会、续谱、祭祖等活动中,会在供案中心摆上蜡花,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19岁时,我便迷上了蜡花制作手艺,在家里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动起了拜师学艺的念头。我多次到邢宗奇、齐显品、刘万强等民间老艺人家里拜师,最终成为刘万强老师的关门弟子。”唐仁昭说。
5年的学徒生涯,唐仁昭处处留心,始终把师父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作为学艺的重要内容,逐渐掌握了蜡花制作的传统配方以及扎、染、画、雕、提、捏等核心技艺,被人们称为“小花匠”。
然而,在各种纸花、绢花、塑料花的挤压下,加之镇安蜡花由于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花期保持时间短等因素,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唐仁昭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尝试改良传统蜡花的制作工艺,使用明矾、松香等更耐用的材料做添加剂,使蜡花能更好地定型。在保留传统花卉造型的基础上,在蜡液中加入新的颜料,使蜡花颜色变得更加多元,更具观赏性。
2018年4月,镇安蜡花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安蜡花成为承载地域文化与生活美学的符号。
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让古老的精神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在坚守与创新中,一门门古老的艺术被不断注入时代活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社区工坊 盘活非遗资源
中国有许多古老的方便食品,挂面就是其中一种。山阳县中村镇制作挂面的历史悠久,空心挂面更是远近闻名。
在中村镇土桥村,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挂面,但始终没有形成规模。
李正青作为一名外县姑娘嫁到土桥村,虚心向村里的挂面“老把式”请教学习,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慢慢掌握了手工挂面制作的技艺。
为传承“非遗”技艺,2013年,李正青筹资建设了中村镇手工挂面非遗传承基地。
“制作手工挂面是个苦力活,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现在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爷爷辈的人。”虽然生意做得红火,但如何传承下去一直是李正青忧心的事。
2014年6月,李正青和女儿共同发起成立了手工挂面合作社,把村上制作挂面的散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生产的挂面统一由合作社进行包装销售,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收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00余人。
2023年,李正青创建的手工挂面非遗传承基地被授予“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自己的品牌形成了,挂面规模扩大了,李正青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说起食品,洛源豆腐干也是商洛老字号。
洛源豆腐干发源于洛源镇,制作技艺始于明清时期,历经百年传承,至今仍恪守黄浆水点制古法工艺。洛源豆腐干略呈茶褐色或金黄色,一律一寸见方,需将豆腐进行三次卤制与百日阴干流程,形成香爽油咸、柔劲适口的独特口感。
刘凡是洛南县洛源镇本地人,也是洛源老刘家豆腐干第四代传承人。
2012年,刘凡注册“洛源老刘家”商标,并在洛源镇腰庄村八组成立陕西大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电商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大豆种植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现在工厂有34名工人,基本都是附近村民。”刘凡说,“豆渣是很好的养殖原料,我们将剩下的豆渣给附近村镇的养殖户使用。”
几年间,刘凡借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洛南豆腐”,将“洛源老刘家”豆制品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
2022年,“洛源豆腐干制作工艺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经过10年发展,刘凡的公司年产豆腐制品650吨、豆腐干300吨,年产值达700万元。
沉睡的非遗资源,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不断融合新时代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守护非遗的同时也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全市文旅系统将坚持以文传脉,推进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陕南民歌等非遗传承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商洛文旅力量。”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文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