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整治“改穷貌”。商州区以破解贫困村基础设施瓶颈为重点,全面启动卡内贫困村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户住有所居。全区高起点编制完成特困村综合发展规划25个,启动编制一般贫困村综合发展规划58个。整合项目资金5.5亿元,全面实施卡内贫困村综合整治44个、危旧房改造3295户。卡内贫困村综合整治工作获得商洛市肯定,《商州区卡内贫困村综合整治实施细则》在全市推广。
加快搬迁“挪穷窝”。精心编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用足用活避灾、生态、扶贫等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鼓励贫困户转移就业、发展产业,2016年共实施扶贫搬迁830户3229人。
注重教育“拔穷根”。将思源学校定为全区贫困户子女集中接收学校,在全区9个贫困村启动建设幼儿园8所、小学1所。筹资560万元为1195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2175万元。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26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650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创建顺利通过国省验收。
强化保障“摘穷帽”。出台生态补偿扶持《办法》,将全区76.8万亩林地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080万元。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72人就地转成护林员,750人就地转成保洁员。全面落实社会兜底政策,截至第三季度,共发放低保金3468万元、五保供养金647万元、残疾人补贴775.33。发放医疗救助金840万元、临时救助金154万元。
健全机制,从严推动脱贫攻坚
商州区夜村镇何家塬村趁着蟒岭绿道建设如火如荼的大潮,看准了即将到来的乡村旅游潜在商机,抢抓美丽乡村建设大好机遇,村上成立了蟒岭花谷旅游开发公司,组织70多名贫困户劳务务工,新发展6户农家乐和10户家庭旅馆,收入相当可观。而这些变化与区纪委“三线运作”倾力帮扶是分不开的。
据商州区监察局副局长、区纪委监察局驻何家塬村脱贫攻坚工作组组长张玉芳介绍,通过建立脱贫攻坚长期驻村工作机制,改变每周轮流派驻工作队的方式,推行“3个驻村工作队分片包抓、40名包扶干部结对帮扶、1个长期驻村工作组蹲点发展产业”相结合的“三条线”工作法,驻村工作队每月进村工作一次,每次3天至5天;结对包扶干部与包扶户经常保持联系,
每月至少入户1次;长期驻村工作组每月在村开展工作不少于20天,半年轮换一次。通过“上门认亲”,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
商州区委书记张盈安曾这样评价区纪
委监察局在何家塬村的长期驻村扶贫工作:“区纪委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实、工作实、措施实,很值得区直其他部门认真学习借鉴。如果我们各部门都能像区纪委这样去抓,相信脱贫攻坚任务定会如期完成!”
商州区在脱贫攻坚中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评估考核、排名通报、奖惩兑现“四个机制”,实行区级领导分片督查、包镇领导逐村督查、职能部门联合督查制度,对镇办党委、政府,“五个一批”相关部门,村“两委会”,124个驻村工作队密集督查,先后督查25次,约谈镇办党委书记6人。出台了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考核机制《意见》,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区今年脱贫的41个贫困村和4.1万贫困户进行评估考核,目前省、市、区第三方评估考核验收工作已全面结束。区上坚持季度督查排名、半年考核汇总,对前3名镇办和前10名贫困村、工作队通报表彰,对后3名镇办和后10名贫困村、工作队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全区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落实“三项机制”的重点领域,先后对10个优秀包扶单位和10个先进镇办予以重奖。为加强扶贫局领导班子力量,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扶贫局增加两名领导职数,并对6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