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汪瑛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困境。政策在传达中衰减,服务在输送中稀释,群众的急难愁盼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近年来,我市上下直面这一现实痛点,以党建为引领,将治理重心持续下移。从“人往基层走”到“资源向基层倾斜”,从“网格化管理”到“数字化赋能”,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在商州区的多个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员、物业人员、热心居民被整合进统一的网格体系,他们既是信息员、调解员,也是服务员,充当着“前哨”的角色,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基层治理探索并非简单的技术或制度堆砌,而是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温度。在山阳县、柞水县,一些镇村推出的“院落会”“板凳会”议事制度,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轻松氛围中听民声、解民忧。镇安县的“乡村夜话”则利用晚间农闲时间,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民意收集融为一体。这些看似“土气”却极具实效的方式,恰恰是对行政化、程式化治理方式的有益补充,重新激活了基层治理中的人情味与烟火气,重建了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
数字化也为基层治理变革插上了翅膀。我市推广的“智慧社区”平台,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反映问题、办理业务;部分镇(街道)建立的“云上调解室”,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远在他乡的务工者也能参与家乡事务。然而,各地也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在推广数字治理的同时,他们依然保留并为那些不善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提供了传统的线下服务渠道。这种“数字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思路,确保了治理创新不至于异化为新的数字鸿沟,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治理智慧。
当然,我市的基层治理探索仍处于进行时。资源的可持续投入、干部能力的持续提升、治理创新的制度化与长效化,都是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更深度地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尤需“绣花功夫”。基层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无论是矛盾调解,还是环境整治,都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我市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有效的治理不在于口号有多响亮,而在于能否精准回应每一个具体的民生诉求;不在于制度设计有多完美,而在于能否在基层土壤中真正扎根、生长。当治理的“末梢”被充分激活,当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有活力的细胞,整个社会的健康与活力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