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交通活动中所担负的安全责任越来越大。这部分人遵章守法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决定了道路交通秩序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好坏。在机动车驾驶人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中,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三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就是威胁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的“三大杀手”。
一,超速行驶——安全出行的“激情杀手”
部分驾驶人盲目追求驾驶速度,忽视超速行驶内在的安全隐患,使其成为威胁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的“激情杀手”。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大量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行车时没有按规定时速行驶引发的,超速行驶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一是超速行驶,造成视力下降,判断不准。车速越快,视力下降越严重。科学实验表明,正常视力为标准视力表1.2的驾驶人,当时速达到72公里时会下降到0.7。另外,车速越快,视野越窄,这就是所谓的“隧道形视野”,当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时,驾驶人的视野为100度,当时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时,驾驶人的视野仅为40度,这时道路两侧的物体无法看清。二是超速行驶,导致反应距离延长。科学研究表明,人眼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向肢体传递指令的时间约为1秒,这是正常人的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时速60公里时,反应距离为16.7米,时速达到100公里时,反应距离为27.8米。由此可见,车速越快,反应距离越长,危险性越大。三是超速行驶,造成制动距离延长。从理论上讲,车辆的制动距离与路面磨擦系数及车速有关。在同等路面条件下,磨擦系数相同,车速越快,制动距离越长,发生事故可能性越大。四是超速行驶,干扰正常行驶车辆的状态。每次超车无论是变道还是驶回原车道,都会形成交织点,而每个交织点就成为一个交通事故隐患点。五是超速行驶,加重事故后果。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同一辆车的车速越快,动能越大,在同等条件下,冲击力也就越大,发生事故碰撞时的后果越严重。
二,疲劳驾驶——安全出行的“迷情杀手”
驾驶机动车要求驾驶人的精力高度集中,但在经济利益和侥幸心理的驱动下,有部分驾驶人不断地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造成疲劳驾驶,使其演变为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的“迷情杀手”。打瞌睡,是疲劳驾驶的标志。据测定,人打一次瞌睡约需2秒钟,若以车速100公里/小时计算,打一次瞌睡会造成驾驶人至少在56米的距离内对车辆完全失去控制,因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那么,驾驶人自身应该如何防止疲劳驾驶呢?一是要保证驾驶人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情况应保证每天睡眠8小时,如果是白天睡眠还要适当增加时间,因为存在生物钟现象,夜间睡眠要比白天效果好。据有关方面测定表明,夜间睡眠8小时其效果为100%,而白天睡眠8小时的效果只有71%。二是作为职业驾驶人每天驾驶时间最多不应超过8小时,连续驾驶4个小时后,人体开始进入疲劳期,这时就应该休息了。三是在行驶过程中,因身体状况或其它方面等原因,驾驶人感觉到有些劳累或困倦时,应当停车做些轻微的肢体运动,通过肢体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大脑携氧量。四是采取驾驶室通风,洗脸,喝些利于提神醒脑的清凉饮料等措施保证驾驶安全。五是在特别困倦时应设法休息,待困倦疲劳现象消除以后再继续驾驶车辆。
三,酒后驾车——安全出行的“温情杀手”
当今社会,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欢庆和团聚。然而,如果将酒宴中的快乐延续到驾车上,那就成了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的温情杀手。
饮酒会对机动车驾驶人造成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驾驶人酒后驾驶机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可以说酒后驾驶机动车已经成为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酒后驾驶机动车究竟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众所周知,机动车是一种速度快,冲力大的现代交通工具,它要求驾驶人在行车时对于道路上瞬息万变的复杂交通情况,尤其是遇到了险情时,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迅速判断,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保障交通安全。然而酒类饮料中所含的酒精(乙醇)却是对人体中枢神经起到抑制作用的麻醉剂。实验证明,饮酒者每100亳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时,人的反应能力即有所下降;达到100毫克时,下降1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30%,并伴随有动作失调,手脚不灵。驾驶人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开车,发现前方有险情,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空间,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饮酒后的反应时间则加大了2到3倍,在这种情况下开车是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人微醉时开车,其发生的交通事故可能性为没有饮酒时开车的16倍。有的人误认为,少量饮酒可以“提神”。实际正相反,因酒精作用会使人产生困倦感。人体在吸收酒精过程中,大脑功能受到抑制,而低级神经反而短暂兴奋,会出现心跳气促,神志虽清但反应机能减退,进而出现手脚不灵,困倦以至虚脱等症状。所以说,即使饮酒量很少也会影响驾驶安全。(薛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