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瑚世博 王怀祥)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2.2亿元,建设基本农田44.2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6.8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78.5平方公里,解决了91.82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930吨。
防洪减灾体系日益完善。我市以丹江、洛河、干佑河、旬河、金钱河五大河流,市区及6个县城防洪保安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市区和镇安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其它5座县城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建成了市、县区防洪办与气象、水文、国土、安监部门“工”字型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和市旱情监测系统,提高了防汛抗旱预警指挥决策水平和调度能力。
城乡供水硕果累累。我市先后扩建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座县城水厂,设施最大供水能力4.98万吨/日,供水人口20.93万人,6个县城供水全部移交水务部门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农村供水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061处,累计解决了91.82万人口的饮水困难,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7%。
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全市新修“四田”29.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6.89万亩,新增提引蓄能力25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8.38万亩。全市现有各类渠道1464条、水电站86座、水闸36座、泵站35座、塘池354座、水库53座、机电井1.1万眼、小土井4036眼、水窖2万眼、堰坝265座,为农业生产长足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水保生态建设效益凸现。我市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挖掘优势、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快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项目为主的水保生态建设,5年共完成投资7.6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15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78.5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浸蚀量1715万吨,减少出境泥沙265万吨,初步形成了远山、中高山生态修复,沿川近路综合治理,城镇周围规模开发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