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必瑞
17时35分,电话拨通中……
“喂!喂!商州区杨斜镇南书记吧!这里是市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救援科,你们辖区雨正大着呢吧?”
“是啊,同志!今天雨一直没停!”
“嗯,刚刚市上发布了地质灾害橙色预警,你们镇全域发生地质灾害风险非常高!来电话的目的是再做一下叫应提醒,咱们镇上要对持续降雨可能发生形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立即开展排查,发现风险隐患必须及时排除,对短期无法排除的隐患要设立警戒标志,安排专人盯守。按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123叫应反馈机制’‘三个坚决转移’‘四个一律’和‘五个撤离’的要求,落实好预警区域内群众的撤离和管控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收到!前期我们已经排查5处隐患点,安全转移了部分群众,我们马上再安排干部进村入户,对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险情再次全面排查,消除风险隐患!遇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给咱应急局报告!”
“好的,雨大坡陡路滑,咱们干部也要注意安全啊!”
……
上面的电话,市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救援科一打就是64通,一打就是2个小时,呼通的是64个辖区镇(街道),叫应的是64位书记、镇长、街道主任,紧密了机关与基层同志的关系,夯实了一线地质灾害除危排险工作,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树立了求真务实、作风扎实的“商洛应急人”形象。
9月10日—11日,我市出现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辖区部分落雨区土壤水分严重饱和,地质灾害险情风险骤然升高,全市地质灾害形势十分严峻。市应急管理局主动作为,强降雨期间,第一时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预警提示》,扎实落实地灾“实时叫应”机制,及时警示提醒,传导压力直达一线,确保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隐患点全面排查,涉险群众及时转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应急管理局强化预警会商与信息传递,密切监视短时对流性降水复杂多变、强降水落区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加密与自然资源、气象部门会商频次,精准研判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叫应”工作,确保短临预警“早、准、快”,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重点传递至村(社区)、隐患点监测员及受威胁群众。深化隐患排查与监测巡查,盯牢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聚焦公路铁路沿线、临坡临崖、靠沟靠坎、切坡建房区域以及重要基础设施、施工工地、旅游景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不间断开展排查、巡查、复查。同时,加强城市低洼易涝区、桥涵隧道等重点区域监测预警,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果断组织群众转移避险,严格执行“三个坚决转移”和“四个一律”要求,根据预警情况果断提前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伤残人士等特殊群体,坚决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杜绝人员擅自提前返回,人员返回前必须经相关部门研判评估,确保安全。做好应急准备与救援处置,提前在重点风险区域预置救援力量、物资和装备,明确应急响应流程,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快速响应、有力有序处置。加强应急队伍调度,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据悉,9月2日以来,我市地质灾害安全转移避险2337户4740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