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每36分钟少投三个篮吗?有那么难以接受吗?”
嗯,大幅度减少的,其实不是投篮。1999年,罗宾逊拿着自己的第一个总冠军,这么念叨:“当你习惯于每晚得25分12篮板,然后忽然,你就只能得15分10篮板了,这是个大转折。我是说,对我而言,15分10篮板像个笑话。我以前总是觉得是个人都能得15分10篮板。长久以来,我都习惯背负着球队前进了。”
怎么算是背负球队前进呢?
“以往,我有无限自由。我可以在罚球线或两个腰位找位置,接球,转身面框,跳投或突破,或者打量对手,等待队友跑位,24秒进攻限时,都归我支配。但现在,球经常是找蒂姆(邓肯),当我接到球时,他也得尽快做出选择。我被迫学着更有效率……这么说吧:以前一场比赛,我可能可以碰到40次球,按现在我可能一晚只有20次触球,投篮10次,我得保证我的每个投篮都是合理的。”
说直白点:超级巨星们需要的,不只是出手次数,还有出手的时间——进攻就24秒,你是一拿球就投的角色球员呢,还是拿了球能运几下的巨星?这就是区别了。
而且:您拿球时间多了,大家也挺烦的。
微妙的交易不能光看数据
NBA历史上最微妙的交易之一:1989年,底特律活塞将首席得分手阿德里安·丹特利送去达拉斯小牛,换马克·阿奎利。
阿奎利是上世纪80年代单打王前锋之一,筋骨似铁,反击凶猛,半场攻防一对一也甚为了得;然而丹特利是另一个级别的存在:他号称1.96米,但那是为了在NBA小前锋位置立足,实际他也就1.93米出头。
他打了15年NBA,只进过7个三分球,可是罚过8351个球。造罚球方面,连韦德也及他不上,当代大概也只有科里·马盖蒂能和他一较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