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从课堂到田间 劳动教育“接地气”

2025-11-25 10:04:51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巩琳璐

田间地头,老师带领同学们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大家齐心协力采收白菜。

  “加油!这颗白菜好大,咱们一起拔!”11月20日,冬阳暖融融地照在大地上,丹凤县商镇王塬村的一处田地里,一排排大白菜郁郁葱葱,50多名学生正在地里收白菜,同学们有的拔菜,有的削根,有的整理,有的运送,有的装车,互相协作,田地里一派欢声笑语。

  当天是丹凤县第五小学四年级(2)班的劳动课时间,一场热闹又有趣的白菜采收大战在田地里拉开帷幕。

  “大家先看我示范,双手抓住菜根底部,稍微用力往上提,注意别把菜叶扯破啦!”劳动课老师王怡涵边演示边叮嘱要点,54名学生早已按事先分好的小组站定,眼神里满是期待。作为劳动课的延伸,这次白菜采收不仅是技能实践,更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团队协作挑战。从生疏试探到熟练配合,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了从“课堂学习者”到“田间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这场热闹的田间劳动,正是丹凤五小梯度化劳动教育体系的鲜活缩影。“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将劳动课以每周1课时纳入正式课程表,遵循学生年龄成长规律设计阶梯式内容。”校长马平富介绍,低年级聚焦整理书包、系鞋带等生活技能培养;中年级拓展至扫地洗碗、校园垃圾分类等家务与校园劳动;高年级则以劳动实践基地耕种、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劳动为核心,实现劳动教育的循序渐进。

  为给学生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学校精心打造了150平方米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时令蔬菜与中草药,划分班级责任区,每周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护、采收等全流程劳动。基地产出的蔬菜还会作为“爱心食材”,喂养校园“欢乐鹅鸭池”和“开心兔苑”的小动物,形成“种植—采收—喂养”的闭环实践链。此外,学校还在龙驹寨街道资峪沟农业产业示范园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低年级每学期开展1至2次农耕体验,中高年级每学期组织2至3次播种、除草、采收等志愿服务,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扎根生活。

  “劳动教育既要教会学生技能,更要培育其品格。”马平富表示,学校劳动教育确立了“技能掌握、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三维目标,通过46个班级全覆盖的劳动课和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场景中成长。目前,实践内容已形成四大类体系:农耕类涵盖播种育苗、病虫害防治、水果采摘等;生活服务类包括校园清扫、厨房帮厨、社区整治等;手工创意类包含剪纸、面花、泥塑等传统技艺;职业体验类则有超市导购、快递分拣、图书管理等,全方位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累得满头大汗却特别开心!这次劳动课让我明白了,从菜籽到白菜,要浇水、除草、采收,我终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学生刘梓琪在课后表达了自己的体悟。更具意义的是,此次采收的白菜来自当地一名脱贫户,学校得知其白菜滞销后,特意将实践课搬到田间,采收的白菜既作为奖品奖励优秀学生,又帮农户解决了销路难题,实现了“劳动实践、助农惠民、品格培育”的多重收获。“今后,学校将持续优化劳动课程体系,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更贴合学生生活和时代需求。”马平富表示,学校将始终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精神,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