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一桥飞架银花河 畅通民心向未来

2025-11-20 09:46:23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 妍

  竹林关镇张塬银花河大桥通车后,给河两岸群众带来极大便利。图为11月18日,车辆从新桥驶过。

  11月14日一大早,丹凤县竹林关镇的晨雾还未散尽,张塬银花河大桥的沥青路面上已跃动着细碎的光斑。这座长175米、宽16米、刚刚通车的桥梁,宛如一条静卧的黑色绸带,将银花河两岸轻轻系在一起。桥边观景台上,几位老人拎着刚买的新鲜蔬菜往家走;桥中央,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拽着奶奶的衣角,踮脚数着桥栏上的刻痕——一切都在无声诉说:改变,已经到来。

  “以前送娃上学,得绕路,遇上早高峰,堵车是常事。”看着孩子走进校门的家长李海霞,站在学校门口望向不远处的大桥,语气中满是感慨。她家住江北岸的竹林关老街,女儿在江南岸的丹水小学读三年级。“最怕下雨天,老桥的水泥路面不平,电动车骑不快,娃坐在后座颠得厉害。”她指了指脚下新铺的沥青路,“现在从家到学校,过桥直走只要5分钟,再也不用提前半小时出门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桥通车后,看病也不再“绕远路”。“我妈有高血压,每月得去镇卫生院拿药。”丹水社区搬迁户卢书强说,“以前得从新村过老桥到竹林关老街,再穿两条巷子;现在出了小区直走,步行3分钟就到医院新院区了!”

  卢书强口中的“医院新院区”,正是刚搬迁至大桥东侧的竹林关镇中心卫生院。这座占地16.56亩的新院区,距大桥直线距离仅400米,门诊楼和住院部的窗户正对桥面。“以前老院区在江南岸的竹林关老街,河北岸的群众过河看病得绕20分钟,急诊病人更是急得直跺脚。”竹林关镇卫生院院长吴冠钊站在新院区门口,指着大桥方向说,“现在好了,银花河南岸9个村的群众过桥即到,急诊绿色通道直连大桥,救护车5分钟就能接上病人!”

  张塬银花河大桥的“特殊意义”,藏在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中。桥体距丹水小学仅40米,距镇卫生院400米,这条“上学专线”的打通,让困扰一江两岸数百名学生家庭的“接送难题”迎刃而解。大桥的“民生辐射力”,使18个村(社区)群众的日常需求,从“绕路解决”变成了“过桥即达”。“以前开家长会,我得提前半小时出门,现在送完孩子直接去卫生院复查,一趟全搞定!”在桥边散步的王大姐笑着说,她刚陪母亲看完病,手里还提着刚取的药。

  改变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多年的民生接力。银花河将竹林关镇分隔为南北两岸,此前两岸之间仅有4座跨河桥,却因桥面窄、承重低、绕行远,成了群众的“堵心桥”。2023年丹宁高速通车后,“有高速无便捷通道”的矛盾愈发突出,不仅农产品外运成本高,孩子上学、群众就医也受到影响。“必须让大桥既通物流,更通民心!”2023年9月,竹林关镇启动“桥梁攻坚行动”,1793万元专项资金迅速到位,历经13个月的昼夜施工,这座“连心桥”终于正式通车。

  晚风拂过银花河,新桥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温暖。崭新的行车线,像一行行工整书写的诗;桥上来往的身影,正续写着属于竹林关百姓的幸福故事——这里有孩子们的笑声,有家长的安心,更有银花河两岸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

  新桥正式通车,最动人的不是亮眼的工程数据,而是那些具体而微的改变:是家长数着“5分钟到校”的雀跃,是孩子指着新桥眼睛发亮的赞叹,是患者家属念叨“省下5分钟救命时间”的欣慰,是银花河两岸老百姓出行便利的由衷感慨。这座桥,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人心的温度。当沥青路面上闪光的行车线与往来车辆交织,当路灯即将点亮夜晚的归途,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座交通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