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 云
春末夏初,洛南县石门镇张湾村50亩芍药基地里,粉白、紫红的花蕾沉甸甸压弯了枝头,即将迎来一场盛大的绽放。
5月13日,相隔不远的张湾村委会,数十名花农正麻利地分拣刚采收的鲜切花,“一个月前,我村的芍药花全被一个昆明客商预订了,3天之后空运过去,正赶上开花。”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孙有良眉眼带笑地说。
芍药喜凉,张湾村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土壤肥沃,为芍药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产出的芍药花朵大、花色艳、花香浓郁,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然而,在此之前,为选定脱贫致富主导产业,村上没少走弯路。“以前陆续种过朝天椒、万寿菊、苍术等,效益都不好。”孙有良说,2017年,在帮扶单位市林业局的建议下,村上从“芍药之乡”山东引进芍药花种,在七组试种了一片,没想到长势很好,并且,山东的芍药刚下市,这边的就上市了,刚好打了时间差,预约订单纷至沓来。
好事多磨。2020年8月6日,还沉浸在首获丰收的喜悦中的张湾村,一场特大暴雨将村民的3年心血毁于一旦,“芍药地被黄龙河的沙石摧毁,只剩下根茎裸露在外。”孙有良说,灾后,他们在六组另行选址,谁料一年后又一场水灾,将新建的芍药基地吹得七零八落,也差点吹灭了全村人的热情。
“这些年,我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从山东请来技术人员,一点一点学习怎样施肥,怎样防虫,怎样修剪……之后再手把手地教给群众,要不是遭灾,现在都发展到100亩了。”回忆过去,孙有良心痛地说,两次受灾共损失150万元,这也是为选址不当付出的沉重代价。总结经验后,他们多方考察,将基地选在远离河道,地势最高的一组和九组,并多方争取资金,期待东山再起。
不负众望,2024年,芍药鲜花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鲜切花能卖钱,芍药根也有药用价值,等到一定年限了就能挖出来卖。”孙有良说,芍药产业无形中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不达标的花枝留在地里,到了四五月开花季,灿如云霞的花海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拍照打卡,一向沉寂的张湾村火了。
一开始不少群众质疑:“栽花还能挣钱?”后来,拿到了土地流转金,领到了务工费,收到了分红,真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变化,群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现在,不管到哪个组,组上的人都争着说,快给我组上也分点芍药种,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和留守人员都有活干。”孙有良笑道。
近两年,常有上海、四川、云南等地的客商来张湾村考察,有的想签长期订单,有的想代销,还有的想投资种植,但常因芍药种植规模小而受限。
为突破这一瓶颈,村上、镇上和县上作出了很多努力,孙有良说,现在的包扶单位——洛南县残联共投入15万元扶持资金,今年3月县发改委又拨付了8万元发展资金。年初,村上建了冷库,解决了鲜花存储的难题;为了抗旱,还专门打了2口水井;针对冷藏车少,鲜花运送途中保鲜问题,也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孙有良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把全村10个组可利用的土地都种上芍药,种植面积可达500多亩,“到时候,黄龙河沿线10公里全是芍药,该有多好看呀!”
“我有信心把张湾的芍药做得像商南茶叶一样出名。”孙有良感慨道,当了19年村干部,他就想把这件事做成,让村子六七十岁的人都有活干,让大伙儿的生活像种芍药一样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