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明夫妻二人在表演木偶戏。
刘淑爱带着木偶戏进校园表演,吸引了师生和附近村民观看。
10月15日一早,洛南县文化馆的一间排练室里,板胡声划破寂静,鼓点急促地响起,两名艺人各自手持1米高的木偶,踱步入场,随着唱腔的变换,她们手中的小人灵动如生,一招一式皆具韵味,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这一出戏叫《三娘教子》,通过杖头木偶来演绎,讲的是古代人物王春娥教导养子的故事。”洛南县木偶剧团团长杨正明介绍,杖头木偶由三根木棒支撑,其中一根控制木偶头颈,另两根操纵木偶的双手,完成甩袖、翻袖等动作。
木偶戏在洛南民间流传久远,杨正明回忆称,在他年轻时,就听说八里窄口村(旧名)有一户刘姓人家,在清朝后期以四处表演木偶戏为生。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书亚说:“洛南民间木偶戏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经过一代又一代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木偶戏在洛南民间却经历了兴盛、衰落、中断、复兴的坎坷命运。
时间回到46年前。那时,杨正明才18岁,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进了洛南县木偶剧团,从小喜欢吹拉弹唱的他看到前辈们排练时,被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古老戏种深深地吸引了。也是此时,他与同事刘淑爱相识,两个有着相同爱好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木偶戏不好学,一个木偶六七斤重,举一会胳膊酸疼,头也要仰着,等排练结束了,手颤抖得都握不到一起。”刘淑爱说,木偶艺人往往还要边操纵着木偶,边唱戏词,要深入领会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真正是集唱、念、做、打和奏乐于一身,十分考验人的戏曲功底。
一开始,尽管只是扮演不起眼的配角,两个年轻人却心满意足了。杨正明回忆,那时,他一个月拿20元的工资,足以解决温饱,是不少人羡慕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人们都爱看戏,每次演出时群众的掌声和欢呼让他内心都涌动着潮水般的激情。
世事难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员外流,大家为生计奔忙,看戏的逐渐少了,剧团没了营收,走向衰败。1982年,大家收到洛南木偶剧团放假的通知,谁也没想到,这个假期竟然“遥遥无期”,盼不来收假的那天。30多名成员,包括导演、演员、乐队各奔东西,曾经的欢声笑语、熟悉的乐器合鸣都销声匿迹、一去不返。
40多年间,为了谋生,杨正明夫妻跑过车、做过生意,“虽然不演出了,但心里还想着,有时候晚上做梦,都梦到她在演戏,我在拉胡胡。”杨正明仰着脸,无尽地感慨着。
2015年,当时的老团长找到杨正明,表明了自己的担忧,如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但洛南木偶戏却濒临失传,希望他把木偶戏再立起来。这又何尝不是杨正明的心声!
他们来到洛南县文化馆,馆长听了这个想法很高兴,立马给安排了排练场地,尘封多年的老戏箱再次被打开,那些木偶面部的油彩依旧鲜亮,栩栩如生。
杨正明激动不已,他想再购置一些木偶,“但市面上木偶很难寻找,在西安跑了好几天才寻到,但一个娃娃头就要500元,至于衣服、身子还要再购买组装。”
回来后,他四处寻找当年的老戏班子成员,然而物是人非,当时的人要么远走他乡,要么已然离世,仅找到了当年的导演李静玉,已经70多岁高龄了。
“我们只得在全县招募,没想到爱这行的不少,一下招了20多个人。”杨正明欣慰地说,虽然他们只是个民间团体,没有工资,但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团结一心,排除万难,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有了各自的角色和专长,热热闹闹地把台子撑起来了。
“我们就是个草台班子,我是乐队指挥,我媳妇是导演,经常排的有《三对面》《二进宫》《杀庙》等经典剧目。”杨正明说,为了让表演更有神韵,他还特意请来李静玉和省民间艺术剧院的导演进行指导,“像这娃娃头咋转更灵活,木偶制作有哪些窍门,乐器演奏存在什么问题,一点拨就豁然开朗了。”
在排戏上,刘淑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常给成员们讲,演戏首先要懂戏情,要抓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三娘教子》里三娘这个人物,她年纪不大,失去了丈夫,养的又是别人的孩子,这就说明她不只善良贤惠,还要意志坚定、敢作敢当,扮演这个形象就得有爆发力。相反,《盼子》这个戏的主角是个老妪,她的心境是辛酸悲凉凄惨的,这个情绪就要一直沉落下去。”刘淑爱强调道,“另外,甩袖、翻袖、脸型、头型,包括脚底怎样走才更好,唱腔该高亢激昂还是沉郁悲戚,都是有学问的。”
复兴不久,第一出戏就在洛南剧团面世了,“那天,台下座无虚席,市上的领导也来捧场,群众都说,几十年都没看过木偶戏了,忽然就冒出来了,感觉很稀奇。”杨正明说,后来,他们还去市上演出,演完后,观众专门找到他们问:“以后你们还来不来?”
除了木偶戏,杨正明还排演了现代戏《背着妈妈去上学》,“今年在市上展演时反响很大,有些观众还看哭了,在台下擦眼泪。”
“观众掌声一响,我就知道戏续上了。”刘淑爱激动地说,不演戏时坐在家里浑身不舒服,不想动弹,演出时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
“哪怕不挣钱,我们也要演,就图个高兴。”杨正明说,他们经常去乡村、学校义务演出,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木偶戏,弘扬戏中的传统美德,把老一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