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洛南县

用手艺织就精彩晚年

2025-09-23 09:53:52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杨鑫 通讯员 邵辉

  在洛南县城关街道薛村贺村组,65岁的薛书运常端坐于自家台阶上,两鬓斑白的他指尖翻飞,一根根环保发泡藤条在手中逐渐舒展、缠绕,不多时,一只线条规整的藤筐便有了雏形。从2023年冬天被一条短视频“种草”藤编,到如今成为带动200人就业的手艺人,这位老人用一双巧手,开启了人生“第二课堂”,也让小众藤编手艺在洛南“活”了起来。

  2023年冬的一天,薛书运刷到一条藤条编织短视频:镜头里,普通藤条经匠人之手,变成了美观又实用的筐具。“这不和我小时候学的编笼、草编原理差不多?我也想学地试试。”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没有人指导,他就跟着网上的教程一步步学;没有原材料,他便在网上选购环保发泡藤条,从最简单的方形筐开始慢慢练手。

  起初,藤条在他手中总是不听使唤,接口处要么不平整,要么容易松动。编坏了就拆了重新来,薛书运性子沉稳,不慌不忙,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手指被藤条磨得发红也不放弃。慢慢地,他掌握了编织的技巧,筐子的形状越来越规整,样式越来越美观多元,有公主筐、灯笼筐、聚福筐等十几种。

  随着技术越来越娴熟,他还琢磨着在筐身加上花纹,让成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每到春夏,蟒岭绿道薛村驿站游客增多,他的藤编作品总会吸引不少人驻足,甚至有人专程找上门来定制。

  “手艺学精了,能帮到别人才更有意义。”随着薛书运的藤筐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人向他请教编织技巧,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2024年年初,洛南县人社局主管的党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找上门,邀请他担任编织培训班的老师,他爽快地答应了。

  每期培训班为期5天。上课前,薛书运会提前准备好藤条和工具,把复杂的编织步骤拆分成简单易懂的小动作,手把手教学员绕藤、打结。除了在培训班授课,在保安镇非遗一条街,他也会展示销售自己编制的作品。遇到感兴趣的路人,他会主动递上藤条,演示基础编织方法。截至目前,薛书运作为洛南县秦匠藤编公司技术工,在洛南县党兴职业技能学校累计培训1000多人,“培训+就业”模式,让全县农村200多名劳动力在公司稳定就业,专门从事藤条编织,小小藤编带动了群众致富。

  “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手艺,我高兴,也算是有所为了。”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藤条编织,这门原本小众的手艺逐渐在当地兴盛起来,让群众也多了一项增收技能。

  对薛书运来说,藤条编织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晚年生活的乐趣所在。“退休后总觉得少点什么,现在每天编筐、教徒弟,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快乐。”他笑着说,退休前,他是帮学生辅导作文的“引路人”;退休后,他成了传递藤编技艺的“传承人”,身份变了,但“点亮别人”的初心没变。

  家人也全力支持他的“新爱好”,儿子和女儿常常在网上帮他找新的编织样式,还会把他的作品分享到社交平台,帮他“打广告”。“看着自己编的筐具被人喜欢,看着学员学会手艺后开心的样子,我比谁都高兴,特别有成就感。”薛书运说,年纪大了还能在新领域“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是他没想到的幸福。

  如今,薛书运依旧每天坐在台阶上编织。阳光下,藤条在他指尖跳跃,编出的是精致的筐具,是自己精彩的晚年,更是洛南人靠手艺致富的希望——这门小众的藤编手艺,正随着他的坚守与传递,在秦岭脚下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薛书运为学员讲解藤条编织的技巧和要点。

  • 相关阅读
  • 洛南竹编 老手艺绽放新光彩

    张新民正在编制竹篮 竹编产品种类丰富   秦岭东段南麓的洛南,竹影婆娑间藏着一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洛南竹编。从过去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竹笆、竹篮,到如今入选非遗名录的文化名片,这门手艺不仅承载着洛...

    时间:09-02
  • 好手艺端稳就业“饭碗”

    洛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王凤娃说,“我每天在这里能挣七八十元,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不耽误事儿。”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麻坪镇斜岭村村民王涣之、何金婵夫妇在一家企业的生产线上忙碌着。转机源于洛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一场“直播带岗”活动。...

    时间:08-18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

    时间:06-25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

    时间:06-25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

    时间:06-25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

    时间:06-25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

    时间:06-25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

    时间:06-25
  • 社区手艺人的服务手记(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本报记者  门杰伟摄  图②:马英英在裁旗袍布料。  施俊炜摄  图③:刘中华在换电动车前轮轴承。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

    时间:05-23
  • 社区手艺人的服务手记(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本报记者  门杰伟摄  图②:马英英在裁旗袍布料。  施俊炜摄  图③:刘中华在换电动车前轮轴承。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

    时间:05-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