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鑫 通讯员 邵辉
在洛南县城关街道薛村贺村组,65岁的薛书运常端坐于自家台阶上,两鬓斑白的他指尖翻飞,一根根环保发泡藤条在手中逐渐舒展、缠绕,不多时,一只线条规整的藤筐便有了雏形。从2023年冬天被一条短视频“种草”藤编,到如今成为带动200人就业的手艺人,这位老人用一双巧手,开启了人生“第二课堂”,也让小众藤编手艺在洛南“活”了起来。
2023年冬的一天,薛书运刷到一条藤条编织短视频:镜头里,普通藤条经匠人之手,变成了美观又实用的筐具。“这不和我小时候学的编笼、草编原理差不多?我也想学地试试。”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没有人指导,他就跟着网上的教程一步步学;没有原材料,他便在网上选购环保发泡藤条,从最简单的方形筐开始慢慢练手。
起初,藤条在他手中总是不听使唤,接口处要么不平整,要么容易松动。编坏了就拆了重新来,薛书运性子沉稳,不慌不忙,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手指被藤条磨得发红也不放弃。慢慢地,他掌握了编织的技巧,筐子的形状越来越规整,样式越来越美观多元,有公主筐、灯笼筐、聚福筐等十几种。
随着技术越来越娴熟,他还琢磨着在筐身加上花纹,让成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每到春夏,蟒岭绿道薛村驿站游客增多,他的藤编作品总会吸引不少人驻足,甚至有人专程找上门来定制。
“手艺学精了,能帮到别人才更有意义。”随着薛书运的藤筐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人向他请教编织技巧,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2024年年初,洛南县人社局主管的党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找上门,邀请他担任编织培训班的老师,他爽快地答应了。
每期培训班为期5天。上课前,薛书运会提前准备好藤条和工具,把复杂的编织步骤拆分成简单易懂的小动作,手把手教学员绕藤、打结。除了在培训班授课,在保安镇非遗一条街,他也会展示销售自己编制的作品。遇到感兴趣的路人,他会主动递上藤条,演示基础编织方法。截至目前,薛书运作为洛南县秦匠藤编公司技术工,在洛南县党兴职业技能学校累计培训1000多人,“培训+就业”模式,让全县农村200多名劳动力在公司稳定就业,专门从事藤条编织,小小藤编带动了群众致富。
“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手艺,我高兴,也算是有所为了。”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藤条编织,这门原本小众的手艺逐渐在当地兴盛起来,让群众也多了一项增收技能。
对薛书运来说,藤条编织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晚年生活的乐趣所在。“退休后总觉得少点什么,现在每天编筐、教徒弟,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快乐。”他笑着说,退休前,他是帮学生辅导作文的“引路人”;退休后,他成了传递藤编技艺的“传承人”,身份变了,但“点亮别人”的初心没变。
家人也全力支持他的“新爱好”,儿子和女儿常常在网上帮他找新的编织样式,还会把他的作品分享到社交平台,帮他“打广告”。“看着自己编的筐具被人喜欢,看着学员学会手艺后开心的样子,我比谁都高兴,特别有成就感。”薛书运说,年纪大了还能在新领域“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是他没想到的幸福。
如今,薛书运依旧每天坐在台阶上编织。阳光下,藤条在他指尖跳跃,编出的是精致的筐具,是自己精彩的晚年,更是洛南人靠手艺致富的希望——这门小众的藤编手艺,正随着他的坚守与传递,在秦岭脚下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薛书运为学员讲解藤条编织的技巧和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