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宏涛
近日,志愿者在景村街社区广场开展孝德实践活动,为辖区老人义务理发。
“多亏了咱村上的文明实践站,安排志愿者定期来给我理发、陪我聊天,还组织医生给我们老年人免费体检!”近日,在洛南县景村镇兑山村,贾喜绒奶奶逢人就夸村里的文明实践活动。贾喜绒年事已高,子女都在外地打工,生活上难免有不少难处。如今,文明实践志愿活动让她感受到了满满的关怀与温暖。
“以前这些政策条文,我看都看不懂,你们这么一讲,我全明白了,心里也更有底啦!”日前,在景村镇景丰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院落会”正热烈进行。村党支部书记、志愿宣讲员刘建锋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为大家解读最新惠农政策。村民李大爷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这样温暖而富有知识氛围的场景,正是景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如今,文明实践的春风吹遍景村镇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这样的转变越来越常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春风般吹进千家万户,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为确保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开展,景村镇围绕“五有”标准,精心搭建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25个村级文明实践站,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文明实践工作指导员,推动文明实践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制定详细计划、活动方案,依托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的机制,各类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采取月安排、季督查、年考核的管理方式,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不走过场。目前,全镇26个文明实践所(站)每月开展志愿服务不少于2次。
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是景村镇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目标。镇上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将党性体检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馆等打造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这些阵地如同一个个温暖的家,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让阵地“活”起来,景村镇组建起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党员干部、教师、医生、文艺爱好者等纷纷加入。他们围绕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全镇26个文明实践所(站)均建成标准化阵地,成为群众学习、交流、娱乐的好去处,真正实现文明实践在群众身边落地生根。
景村镇依托镇村文明实践所(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创新开展“理论宣讲五分钟”活动,打造“语润万家·声动景村”宣讲品牌。
理论宣讲小分队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利用农闲时间深入社区工厂、农家院落,通过“院落会”、道德讲堂等形式,用家常话、大白话宣讲时事政治、惠农政策等内容。同时,还将乡村振兴、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等政策融入宣讲,让群众在轻松氛围中学到知识。今年以来,全镇开展文明实践群众性教育活动25场,受众1万余人次。理论宣讲如一束光,照亮群众的思想天空,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景村镇深入人心,景村镇以“四种陋习”为精神文明建设突破口,建立“144”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文明实践所(站)志愿者的作用,在全镇持续推行“234”工作法。通过开展“陋习治理”“孝德实践”等群众教育和“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节”系列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厚葬薄养、婚丧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景村街社区移民搬迁小区文明礼堂的建成,成为文明新风的见证,今年承办红白喜事5场次,村级文明实践站服务群众红白事42场次,为群众节约资金47390元。
此外,景村镇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聚焦时令节气、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开展文明实践“助农帮农”活动。多元化的便民惠民志愿服务,如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群众心田。
爱心助农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企业服务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文艺展演、爱心理发、健康义诊、集体生日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今年以来,全镇依托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16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0余件。这些活动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