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洛南县

洛南着力打造“橡子凉粉”美食名片

手艺“活”了 日子火了

2025-10-30 10:14:33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王江波 通讯员 毕波波

  10月1日,秦岭山尖还沾着晨露的清润,洛南惠民广场早已被“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促消费促增收活动的热闹填满。

  “来来来,尝尝咱寺坡的橡子凉粉!味道纯正、嫩滑爽口,还营养健康,配着核桃节的热闹劲儿吃才够味……”活动现场,寺坡橡子凉粉摊主马伟的吆喝声穿透人群,引得民众纷纷驻足,争相品尝这道特色美食。

  地处秦岭腹地的洛南,是橡树生长的“乐土”——这里充足的日照、温润的气候以及清冽的泉水,让橡子长得颗颗饱满。每逢节庆活动,洛南豆腐、洛南核桃与橡子凉粉便组成“舌尖三件套”,成为满足游客味蕾的重要美食。

  作为洛南地域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美食,橡子凉粉的故事蕴藏着几代人的记忆。过去物资匮乏时,这里的乡亲们就“靠山吃山”。每到秋季,村民便扛着竹筐上山,捡拾掉在地上的橡子,用家里简单的工具,将其做成凉粉,为寡淡的饭桌添上一抹鲜香。如今,这道当年的“救命食”,成了当地最火的“文化味”。百年传承的凉粉清香,让人们在丰收的喜悦中,深深记住洛南的烟火滋味。

  “橡子凉粉好吃难做,百年手艺里藏的全是‘慢功夫’。”洛民橡子凉粉产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秀真做了20多年橡子凉粉,说起这手艺,她的话就多了:“你看这泡橡子,得用山泉水泡6天,每天都要挑新水换,水要清得能照见自己的影子,橡子才算泡透;磨浆的时候,老石磨不能转太快,得‘慢慢来’,不然浆汁就粗了;最关键是熬浆,水烧到70摄氏度时倒浆,顺时针搅拌的力道要匀,胳膊酸了也不能停,得看着浆体从稀变稠,冒起像拳头大的气泡,才算熬好。”

  王秀真对橡子凉粉的制作工艺如数家珍:“我奶奶当年教我时,总说‘搅凉粉就像养孩子,得用心守着’。”说话间,王秀真已经把熬好的橡子浆倒进了粗瓷盆,盆沿上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划痕。

  “这盆是我妈当年用的,现在还好用得很。”王秀真笑着说,“熬好的浆要趁热倒进模具里,自然冷却成型,这样做出来的凉粉才劲道有弹性。切凉粉也有讲究,刀要锋利,切出的凉粉薄厚均匀,才能入味。”说着,她拿起刮刀,手腕轻轻一旋,细如面条的凉粉就落进了碗里。

  接着舀一勺自家酿的陈醋、浇一勺红油辣子,再撒上刚捣好的蒜泥。这样,一碗凉粉就端到游客面前,先闻是股淡淡的橡子清香,入口是意料之中的爽滑,嚼起来带着点微甜,红油的辛香、蒜泥的鲜辣裹着凉粉滑进喉咙,连吃几口都不觉得腻。

  一旁的小伙子连吃两碗,抹着嘴说:“这凉粉跟我在城里吃的不一样,有股‘老味道’,吃着踏实!”

  带孙子来的张阿姨则感慨道:“我小时候就看我姥姥做凉粉,那时候哪想得到,现在过节还能吃到这口!”还有不少游客吃完不算,非要打包几盒,“带回去给家里老人尝尝,让他们也忆忆旧。”

  从2002年至今,王秀真守着做凉粉的手艺已20多年,从当年跟着奶奶学做凉粉的小姑娘,到如今的“传承人”,她最骄傲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学、喜欢吃。

  “2024年单靠做凉粉就收入3万多元,这手艺不仅能养家,还能让更多人吃到洛南味道,值!”王秀真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寺坡橡子凉粉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了当地的“热门美食”。许多游客来到洛南,品尝过橡子凉粉后,都被其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不少人吃完不过瘾,还会打包几盒,想让家人朋友也尝尝这口秦岭山下的美味。久而久之,寺坡橡子凉粉成了自带“馋人属性”的名字,一提起来,人们就会想起那爽滑的口感。

  如今,寺坡橡子凉粉已成为洛南的一张美食名片,承载着百年传承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接下来,我想把这门手艺传得更广,用心做好每一份凉粉。不仅要让逛核桃节的游客爱上它,还要把它推向更多地方,让洛南的美食名片越擦越亮!”谈及未来,王秀真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