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邱宏波 张 宏
霜降刚过,天气渐凉,夜幕下的洛南街头,行人逐渐稀少。远处驶来了标识明显的“夜间通学”公交车,靠站下客,关门起步……
这条夜间通勤线路的运行,是洛南县交通和教育部门开展“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为群众办的一件实事。自从9月8日开通后,家长再也不用到学校门口等待,分别位于县城一东一西的两所高中学生晚自习后便可乘车回家。
如何增进干部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怎样真正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今年以来,洛南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教育引导全县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办好实事、促进发展,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干部来到身边 群众有了依靠
樊粉红从寺耳镇田门村搬迁到四皓街道阳光庭园小区,5口之家全靠丈夫一人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正在发愁3个孩子上学和油盐酱醋来源时,干部走访入户出现在她家,送来了社区核桃加工厂的用工信息。
“打核桃这活谁都能干,在家门口就业,照顾了孩子,每月还能挣一两千元。”樊粉红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对搬迁群众的关怀,“有了务工收入,全家生活都有所改善,肉和水果也可以经常吃了,3个孩子的早餐费也有了着落。”
镜头回放到2025年1月,一份《在全县各级干部中开展“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到了党员干部的案头。
“当时感觉是阶段性工作,没有想到活动深入推进后,成效很明显,群众反响很好,为民办事成为检验干部作风能力的‘试金石’。”洛南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龙说。
让领导干部沉下去,把服务本领提上来。在洛南县委书记杨长江看来,到群众中去,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俯下身子,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久。
为此,洛南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级领导干部结合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包联1个镇(街道),包抓10名重点信访群众,每周至少入户走访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天时间,半年实现遍访全覆盖;县级单位结合“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包联1个村(社区),单位主要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干部分别包扶8户、5户、3户有就业、产业等方面需求的群众,每半个月至少入户走访1次,每季度实现遍访全覆盖;镇(街道)干部结合“领导联片、干部包村”工作机制,实行主要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干部分别包联2个、1个重点村和1—3个小组;村级干部结合“平安走访”“有事你找我”工作职责,每人包联10户有矛盾纠纷的问题户,每周至少入户走访3次。
干部来到身边,群众思想上就有了依靠。“我只要有难事,就想到要找人社局,他们在身边我心里踏实。”10月21日下午,陕西巧手草编工艺品公司负责人屈军侠接到电话通知,22日12时前要申报省级劳务品牌资料,“当时我都懵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晚饭后何荣军副局长带了4名干部,熬到凌晨2点帮我完成了资料填报。”
到群众中去,既要善用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倾听民意、顺应民心。同时还要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办好办实办妥民生实事。
为了激励干部勇担当、善作为,洛南县委组织部树立鲜明导向,注重在活动开展一线发现、培养干部,对主动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纳入后备人选大胆使用。
困难摆上桌面 问题一一解决
“老谷,最近你和老师的关系处得咋样?”
“多亏你们从中调和,我们的关系和以前一样,好得很!”
10月22日,四皓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强与白川社区一组谷志军几句对话后,双方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至此,谷志军与师景龙房屋地界矛盾画上了句号。
今年69岁的谷志军担任四皓街道白川社区一组组长,在庄基地划分时,师景龙觉得自己家人多地多,应该多划几十厘米,私利与公心的对抗,亲密的关系心生隔阂,几个月时间,邻里互不来往。
“街道领导和社区干部经常来家里做工作,我也想通了,干部是为了我们好,团结友爱把日子过红火。”师景龙面露羞涩,用粗糙的手捏了捏衣襟,“我们俩从小光屁股在一起,小学还是同学,为一点小事结怨划不来。”
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党员干部就得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烫手的山芋,到困难多的地方、群众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这移民小区,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独居、空巢老人吃饭咋办?留守儿童学习谁抓?居家妇女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在四皓街道阳光庭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姚望把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盘托出。
移民小区的条件优越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然而,群众面临的问题接踵而来。
困难摆上桌面,问题一一解决,想方设法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才能得到群众普遍认可。
此前,阳光庭园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了为65岁以上老人包一次饺子、照一张相片、理一次头发、做一次体检、演一场节目“五个一”爱老活动,500多名老人掌声如雷。通过开展活动宣传开设公益爱心餐厅,80多人踊跃报名。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志愿者送餐上门,目前四五十名老人成了爱心餐厅的常客。
夹着美味可口的菜,吃着热气腾腾的米饭,移民搬迁户刘阿姨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以前我做一顿饭吃几顿,一个人将就着就过去了。现在一天10块钱伙食费,三菜一汤,米饭尽饱吃,体重都增加了3斤。”
“家长有两怕,就怕寒暑假。”对于外出务工的人来说,父母高龄辅导不了作业,更重要的是孩子假期安全问题。阳光庭园社区利用闲置房屋成立托管中心,积极与学校对接聘请10多名辅导老师,300多名中小学生有了“校外课堂”。
一老一小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就业增收的愿望逐步实现。社区干部根据年龄结构和技能类别,分别推荐到企业、工地、商铺、社区工厂等就业。据姚望介绍,今年社区解决群众就业3000多人。
实事办出效率 民生福祉提升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难题“大比武”、服务群众“店小二”的生动实践,在洛南县蔚然成风。
10月初,洛南县人社局局长杨民、党组副书记余林生在走访中得知古城镇陕西金翼服装厂招工难,便现场给古城、灵口、三要等社保站安排,并在人社局网站、公众号发布招工信息,很快为企业招工35人。
“有事就找人社局,为了企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干部三番五次到企业帮助解决问题。”陕西金翼服装厂厂长董学民说,“工厂的标准化厂房环评手续很复杂,人社局帮办代办,我们没有费劲就正常生产了。”
实事办出效率,民生福祉提升。洛南县人社局坚持“一站式”服务,聚焦群众“好就业、就好业”目标,以“人社工作进园区”“就业帮扶到农户”为载体,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精心组织“春风行动”、带岗直播、专项招聘、送岗下乡等活动,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通过“零工帮”数智就业平台线上发布、人力资源机构下乡送岗和社区工厂就业基地拓展岗位,组织更多群众外出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已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场次,发布就业岗位2.1万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2万人,创经济收入10.16亿元。
从日晒雨淋的菇农,到冬暖夏凉的工人,古城镇姜村的杨会珍感受颇深:“工厂免费吃住,还给我们交社保,每月都能领三四千元,有了固定工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
洛南豆腐,从深闺到出圈的逆袭,印证了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我叫杨新良,是咱们洛南县委统战部部长,大家都叫我‘豆腐部长’。我为康养洛南代言,欢迎品尝洛南豆腐……”洛南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新良频频“露脸”,他经常奔走在西安的高校、商圈以及社区街巷为洛南特产“吆喝”,让洛南豆腐“火”遍省城。现如今,洛南从事豆腐生产、销售、餐饮的企业超过800家,开发出2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豆腐制品突破1.2万吨,综合产值超2亿元,带动1万多名群众就业增收。
干部群众心贴心,为民服务实打实。得知镇上群众买菜要到外镇,甚至要到毗邻的河南省朱阳镇,寺耳镇党委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开展调研,科学规划,建成了农贸市场,通过文化赶集、科技赶集活动聚人气,让昔日冷清的街道顿时热闹起来。
“到群众中去不是唱高调、博眼球、走过场,更不是一阵风,领导干部必须先要带好头,持续将‘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把小事、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杨长江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