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靳天龙
10月9日,党继生(左)展示儿子党军华雕刻的《二龙戏珠》。
在秦岭深处的洛南县景村镇车塬村三组,秋日的阳光洒落在一处没有围墙和大门的宽敞院落。10月9日,82岁的党继生正专注地向54岁的儿子党军华传授手工木雕技艺。刻刀起落,木屑飞扬,父子俩的身影与院落中的工具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默默讲述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匠心传承。
这个看似寻常的农家院落,实则是商洛木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传承地。走进党继生家中简陋的陈列室,《二龙戏珠》中蛟龙腾云吐珠,《凤凰展翅》中凤羽纤毫毕现,《莲出淤泥而不染》中莲瓣轻盈舒展——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父子俩的心血。无论是灵动的生物还是典雅的纹样,皆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
党继生的木雕生涯始于贫寒。“小时候家里困难,从小便学做木工。家人认为,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社会。”他平静地回忆道。谁也没想到,这个为谋生而学的技能,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在漫长的岁月中,凿刀在他手中游走,木屑在指间飘落,原本朴素的木工活渐渐升华为艺术创作。尽管纯手工制作耗时耗力、成本高昂,党继生却始终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
命运为这个家庭设置了特殊的考验。1971年出生的党军华,5岁时因感冒误诊用药导致中毒,失去了听说能力。然而,这个看似被命运捉弄的孩子并未向不幸低头。“军华聪明伶俐,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党继生欣慰地说。年幼的党军华终日待在父亲简陋的木工作坊中,默默地观摩学习。
在父亲手把手地教导下,这位听障少年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12岁时,党军华已能独当一面,在父亲的厂房中制作各种木器,无论是桌椅板凳、箱柜门窗,还是檩椽大梁,传统木工技艺无不精通。简陋的环境、简单的工具,都未曾动摇他对生活的信念。
掌握了基础木工技艺后,党军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更精细的木雕。由于无法用语言交流,他只能依靠眼睛观察,以及只有父亲才能理解的手语比画。父亲雕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作品的造型,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为帮助儿子更好地掌握木雕技艺,党继生买来了许多有关木雕图案的书刊。党军华一件件地钻研,遇到复杂图案,便先用笔勾勒草图,再动刀雕刻。
汗水终将浇灌出艺术之花。2011年6月,党军华的木雕作品《二龙戏珠》《凤凰展翅》《莲出淤泥而不染》应邀参加全国残联举办的残疾人艺术作品展,并被收藏。各级残联领导来到他家,现场观摩木雕制作流程,给予高度评价与鼓励。这份来自社会的认可,让党军华更加自信坚强。他所雕刻的仿明清古家具,以古朴大气、精致典雅闻名遐迩。
多年来,党继生父子始终致力于手工木艺雕刻与研究,并成立了“书木工艺厂”。因深切体会残疾人学习技艺的艰难,党继生免费向社会人士,尤其是残疾人传授木雕技艺,让这门传统手艺成为助残扶弱的重要途径。他们制作的仿古木雕工艺品,因古拙精妙、美观实用,深受顾客青睐。
洛南木板雕刻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8月,入选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6月,商洛木雕(含商州木雕与洛南木板雕刻)入选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2月,党继生被评为商洛木雕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连串的认可,不仅是对父子俩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重新发现。
如今,党军华继续沉浸于安静的雕刻世界中,以刻刀为笔,刻画出多彩的人生。党继生老人依然守护在儿子身边,守护着这门传承不息的手艺。这对父子的故事,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更是生命韧性与文化坚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