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老洋桥”新生记

2025-11-13 08:09:32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代绪刚 吴贤卿 朱盟

  在商南县清油河镇的清油河畔,一座横跨河床的桥梁静静矗立。远望,那座曲线优美的双曲拱桥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承载了近半个世纪烟火人间的“老洋桥”。

  11月6日,老洋桥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修复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并顺利通车,以安全稳固的新面貌继续守护着村民的出行安全。

  从民国时期的“洋材料”初建,到战火中的损毁、新中国的重建,再到如今的加固新生,这座桥不仅见证了清油河两岸群众从“望水兴叹”到“往来如织”的变迁,更用一次跨越时代的蜕变,书写了商南县“人民至上”的民生答卷。

  老洋桥的百年历程,是一部镌刻着时代印记的交通发展史。清油河作为商南县主要河流之一,曾是阻隔两岸往来的天然屏障,古人只能靠蹚河、踏趔石、架木桥通行,遇洪即毁。1936年,国民政府为修建西荆公路(312国道前身),在河床最窄的“狮象把口”处建起首座钢筋水泥平板桥,因水泥、钢筋均为进口材料,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洋桥”,周边村庄也因此得名“洋桥村”。这座桥的建成,成为清油河上名副其实的“第一桥”。

  20世纪90年代末,312国道改扩建,北侧新建了更宽阔的箱梁平桥,但这座1974年重建的双曲拱桥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成为洋桥村及周边群众日常出行、农产品运输的重要通道。桥东头的木材检查站、桥西头的餐馆旅店,曾共同构成清油河镇最繁华的商贸节点。然而,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与荷载压力,让这座功勋桥梁逐渐“衰老”:拱肋钢筋锈蚀、桥面破损、基础冲刷等病害日益严重,被专业机构评定为四类危桥,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以前过桥总提心吊胆,尤其是下雨天,桥面坑洼积水,老人小孩都不敢走快。”村民们的担忧,成为县人大代表、洋桥村党支部书记何衍军心中最牵挂的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何衍军提交的《对清油河镇老洋桥修复加固的建议》迅速得到回应。商南县交通局将其纳入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重点项目,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精准制定加固方案,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为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施工团队严格按照标准推进,累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让这座“带病”的老桥迎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体检”与“焕新”。

  “看到大桥加固完工、顺利通车,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安全隐患,我心里特别踏实。”何衍军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如今的“老洋桥”,桥面平整宽阔,护栏坚固美观,限速限载标志牌清晰醒目,不仅恢复了安全通行能力,更延续了其作为乡村交通节点的重要作用。对于洋桥村村民而言,这座桥是孩子上学的“安全路”,是农产品出山的“致富路”,更是串起邻里亲情的“连心路”。

  一座桥的新生,点亮一片乡土的希望。加固后的“老洋桥”,一头连着清油河镇的烟火人间,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它与北侧的312国道大桥遥相呼应,既承接了日常通行的民生需求,又为周边后湾景区等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铺路搭桥,让产业发展有了更便捷的交通支撑。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碧波荡漾,这座跨越近百年的“老洋桥”,如今正以崭新姿态,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铺就一条通往幸福振兴的坚实道路。

  从民国初建的“洋桥”到如今的“民心桥”,改变的是桥的样貌与材质,不变的是守护通行、连接民心的初心。在商南大地上,还有更多像老洋桥这样的民生工程正在推进,它们如同毛细血管,织密了城乡交通网,更温暖了百姓心。未来,这座见证了百年沧桑的“老洋桥”,必将继续陪伴清油河畔的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走出一条更宽广、更幸福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