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亚男 林 宏)近年来,山阳县紧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目标,以“建强阵地打基础、丰富课程提质效、学用转化求实效”为路径,推动党性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化,让干部在红色浸润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学思践悟中提升实干本领,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山阳县坚持全域布局、多点发力,构建“核心引领、实景支撑、基层延伸”的阵地矩阵,让党性教育有处可去、有景可看、有境可悟。
建强“三位一体”核心阵地。县委党校推进“全市示范类县级党校”建设,升级教室、宿舍等硬件的同时,聚焦党性教育核心课打磨课程、建强师资;县党性教育中心以7个展厅串起“学党史、学典型、受洗礼”教育链,用革命史料、榜样事迹让干部触摸初心温度;县廉政教育中心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双向发力,既展廉洁故事又剖典型案例,还嵌入发展成果展,让干部在知敬畏中鼓干劲。打造“红色基因”实景载体。袁家沟红色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启用,保留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等原真性遗迹,配套建设纪念碑、培训会议室,成为干部“沉浸式”学党史、悟初心的主现场;五圣宫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按照“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原则,维修古建筑后打造鄂陕特委、红七十四师革命纪念馆,3300平方米的场地预计年接待6000人次;漫川关镇万福村启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未来将新增党性教育实践点,推动红色阵地连点成线、全域覆盖。激活“村(社区)末梢”基层站点。充分用好244个村(社区)远程教育站点,线上依托“山阳党建”微信平台拓宽学习渠道,把党性教育微视频、精品课程推到干部“指尖”;线下将站点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深度绑定,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推动党性教育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山阳县围绕“强信念、接地气、拓视野”目标,精心设计分层分类课程体系,让党性教育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切实提升教育质效。
突出“核心课”强信念。以县委党校、党性教育中心为依托,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国史、党章党规”设置核心课程,组建“党建专家+党政领导干部+先进典型”讲师团,用“故事化讲解、案例化分析”讲透“为什么要跟党走”“如何强党性”。在袁家沟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结合红军分粮给群众的故事讲“党与人民心连心”,让干部在历史细节中悟信仰分量;在廉政教育中心,用本地党员干部的廉洁事迹和违纪案例作对比,让“严守纪律”的党性要求入脑入心。设计“特色课”接地气。按“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结合不同阵地功能开“定制课”:给中青班学员开“袁家沟红军革命精神+产业培育”组合课,在红色阵地学完“老一辈怎么干”,再去南宽坪茶创小镇学“现在怎么干”;给窗口干部设置“廉政教育+服务提升”专题课,先在廉政教育中心受警示,再回到原单位聆听劳模宣讲团的奋斗故事;把7个红色教学点串起来,打造多条精品路线,17个专业班次精准“滴灌”。用好“外脑课”拓视野。主动“走出去”借智借力,选送96名干部赴省委党校、照金干部学院等红色阵地学习“革命传统课”,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在斗争中勇担使命的精神;组织52名一线党务干部赴浙江大学学习“现代治理课”,实地考察先进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引导干部带着“山阳发展对比差”去学习、带着“破解难题思路”来思考。
山阳县把党性教育成果与中心工作、岗位职责紧密结合,推动干部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让基层党员“学完就干”。村(社区)远程教育站点坚决不搞“学归学、干归干”的“两张皮”现象,党员学完“基层党员怎么服务群众”课程后,立即组织帮助独居老人申请国家补贴、为村民讲解茶园管护技术等志愿服务;在主题党日活动中讨论完“村里产业咋发展”后,党员主动跟着驻村干部跑销路、找技术、谋思路。岗位干部“学用对接”。将课程学习与岗位攻坚任务紧密绑定、同步推进,乡村振兴干部学完袁家沟红军“与群众一条心、同甘共苦”的故事后,迅速带着农技员深入村组,手把手教农户香菇种植技术,今年已帮助农户解决产业路修缮、便民桥建设、水渠疏通等难题20多件;窗口单位干部听完劳模“坚守岗位、服务群众”的故事后,对照群众意见清单优化办事流程,推动“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等服务举措落地,让“办事少跑腿、服务更贴心”成为常态。17个专业班次的参训干部,均带着“学完干成一件事”的目标参与学习,确保课程成效落在具体事上、体现在实绩中。让外出学员“学成即改”。组织外出培训干部带着“问题清单”去学习、带着“解决方案”回岗位,从照金干部学院学完文旅融合发展经验后,学员们结合本地实际,构思以袁家沟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为核心,联动周边景区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线路的发展方案;从浙江大学学完基层治理创新办法后,结合山阳实际推出党群联心卡,搭建起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如今,“学完就提建议、回来就抓落实”已成为外出培训干部的行动自觉,让“外脑课”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