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煦
8月22日,一场大雨过后,暑气伴着秋风悄然消退。山阳县西照川镇太阳关村的荷塘藕叶田田、游鱼穿梭,一派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片赏心悦目的荷塘,5个月前还是一片水草丛生、蚊蝇滋生的闲置洼地。
为了盘活这一闲置资源,镇村两级联动探索,继成功盘活坡地种植小麦之后,再度将闲置池塘转化为“莲鱼共养”基地,既让废弃洼地变身生态景观,也蹚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致富新路。
“以前这池塘荒废着,一到夏天臭虫乱飞,恶臭味能飘老远,村民路过都得绕着走!”回忆起闲置池塘的旧貌,太阳关村党支部书记马力连连摇头、满是无奈,可当目光转向眼前这片3.5亩、生机勃勃的新池塘时,他的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
据了解,这片池塘曾因长期无人打理,沦为“闲置死角”,不仅没给村里带来半点收益,还因杂草腐烂、积水变质存在安全隐患,成了村民们 眼中的“老大难”。针对痛点,镇村两级没有“绕道走”。此前,村上通过复垦荒坡种植小麦,让闲置坡地变身良田,尝到了资源盘活的甜头。此次,镇村干部决定沿用“变废为宝”的思路,借鉴“坡地改良田”的成功经验,将“废池塘”打造成“聚宝盆”,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经过市场考察和技术咨询,我们最终选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的‘莲藕+黑鱼’综合种养项目。”马力说,村上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池塘整治,完成清淤、护坡和整修,确保养殖环境安全可靠。镇上统一购种放苗,规模化栽植优质粉藕2000公斤,并科学投养1000尾体格健壮、活力强的黑鱼苗,让立体种养图景落地成形。
如今,这一模式已见实效:水面上,翠绿的荷叶层层叠叠,成了村里的“生态景观”;水下,黑鱼自在游动,与莲藕形成“共生循环”——莲藕净化水质,黑鱼粪便为莲藕提供养分,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塘双收”。曾经的环境痛点,彻底蜕变为集安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乡村亮点。
马力介绍,3.5亩池塘可年产优质粉藕1万公斤以上,叠加千尾黑鱼收益,年产值十分可观。这个项目由村集体主导,收益主要用于村级道路维护、公共设施修缮等,并向村民分红。此外,还带动了10多名村民参与管护、采收等工作,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与农民就业分红双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持续增强。
“以前看见这池塘就犯愁,现在天天想来这儿坐会儿,既能看美景,还能盼着分红,心里踏实。”太阳关村村民胡大奎坐在池塘边感慨。
从荒坡复垦到废塘重生,资源在创新利用中不断增值,西照川镇用一次次实践证明:闲置资源不是“包袱”,找对路径就能变成财富。这一池碧水,勾勒出“资源盘活—产业兴起—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图景,成为当地立足本土资源、激活乡村动能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