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马 姜
“杨医生,您快过来!我爸不对劲!”8月2日20时刚过,在山阳县中村镇黄家村,72岁的黄安怀老人刚散步回到家中,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脚步踉跄,话也说不清楚。家人见状,立即拨通了村医杨银焕的电话。这个电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静谧的湖面,瞬间激活了一张覆盖全县、高效运转的“生命急救网”。
接到电话的杨银焕第一时间带着医疗设备赶到了老人家中。作为守护这个小山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杨银焕凭借在上级医院定期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迅速为老人进行了血压、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结合老人“站不稳、语不清、臂不平”的典型症状,他果断判断出老人为急性脑梗死。
“必须马上送县医院,快!”杨银焕一边果断地指导黄安怀的家人准备转运,一边拿出手机,在“山阳县卒中救治微信群”里发出了预警信息:“中村镇黄家村黄安怀,男,72岁,疑似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20时,正火速送往县人民医院,请做好接诊准备!”
一场无缝衔接的生命接力就此展开。
病人尚在运送途中,山阳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医护人员已经闻讯而动,等候在“绿色通道”的入口。21时许,当载着黄安怀的运输车呼啸而至,没有挂号、没有缴费,老人被直接送入了CT室进行进一步检查。“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立即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得出诊断结果后,主治医生黄礼堂果断下达医嘱。当药物顺着输液管缓缓注入老人体内1小时后,黄安怀老人原本模糊的语言开始变得清晰,肢体也逐渐恢复了力量。
“要知道,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是患者发病后的四五个小时内,每缩短1分钟,患者恢复的希望就多一分。”黄大夫说,从黄安怀老人进入医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仅仅用了33分钟!“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完善的救治体系上下衔接顺畅的结果。只有大家都快一步,患者才能赢回宝贵的时间。”
入院第二天,黄安怀已经能够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活动、正常进食了。“幸亏杨村医第一时间帮我父亲诊断,还能直接联系县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要不然后果我都不敢想。”老人的儿子回想起那夜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8月12日,老人顺利出院。“我这条命,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出院时,黄安怀拉着黄大夫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份“幸运”背后,是山阳县深耕县域医共体的多年沉淀,也是山阳县将守护生命的防线筑到群众家门口的生动缩影。面对秦岭腹地“看病远、看病难”的痛点,山阳县构建起一个从县到村、上下联动的紧密型医共体:24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配齐心电图机、制氧机,“心电一张网”让村医采集的数据5分钟内就能传到县医院;每月的“传帮带”培训让杨银焕们练就“火眼金睛”;而“卒中救治群”这类即时通信平台,更是打破了层级壁垒,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正是这套高效的快速响应机制,让像黄安怀这样的救治成为可能。
如今,在山阳的群山之间,这样的生命救治时常上演,越来越多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从这套高效运转的健康系统中获益。“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不再是一句口号:村医能做基础诊疗,镇卫生院可处理常见病,县医院能开展复杂手术。一个更加温暖、坚实的“健康同心圆”,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铺展,守护着群众的生命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