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 婕)近年来,商州区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坚持“规划引领、科创赋能、联农带农”,不断激活渔业全链条潜力,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智慧化、融合化转型。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类养殖基地21个,淡水养殖面积710公顷,渔业总产值5800万元。
规划引领,全产业链项目落地见效。区上立足“特色农业强区”导向,编制《商州区渔业发展五年规划》,系统构建“科研+育苗+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打造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预计到“十五五”末期,全区将实现冷水鱼产量超5000吨、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的目标。制定《商州区渔业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方案》,大荆镇鲈鱼养殖基地、腰市镇千亩稻虾综合项目等已建成投产,大赵峪街道冷水鱼苗种繁育中心正在有序推进。今年以来,智慧渔业工厂完成首批5万尾鱼苗孵化、9万尾标鱼投放,三岔河镇闫坪村水产养殖示范园投放鱼苗3万尾。
科创赋能,延伸产业链激活发展动能。区上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成立教授工作站和秦岭冷泉鱼科技小院,建成3处养殖垂钓园,成功举办三岔河钓鱼大赛、第四届小龙虾节等活动,进一步延伸渔业产业链。同时,整合资金3132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000万元,使全区设施化养殖产品平均产量每立方米提升50公斤。
联农带农,构建利益联结促进群众增收。全区构建“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村集体组织+大户示范+群众参与”的联结模式,2024年渔业产业直接带动3310人就业,其中包括1860户脱贫家庭的2280人。同时,规划实施“百千”工程,打造“沿丹江冷水鱼养殖带”,预计5年内可让养殖场(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万元,借助稻渔综合养殖的优势,实现农户增收、渔业增产、旅游增效的多重效益。
商州区将夯实基础支撑,巩固联农带农机制,扩大稻渔产业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冷水鱼深加工项目建设,谋划成立“国渔产品交易中心”。深化三产融合,激活融合发展动能,依托各类活动释放农旅消费潜力,发展新业态。强化品牌培育,提升产品市场价值,加大“秦岭冷泉鱼”品牌宣传力度,推动渔业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