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孝竹

11月14日清晨,和平早餐市场人气爆满,消费活力十足。
11月15日,清晨6时的商州城天刚蒙蒙亮,街头的路灯还未熄灭,各大早餐市场已陆续苏醒。名人街小吃城里的蒸笼冒着热气,糊汤面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热米皮摊位前已有食客排队等候,油条在油锅中翻滚出金黄的色泽……
各种香味在空中飘荡,唤醒了食客的味蕾,也让清晨的州城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名人街小吃城经营蒸饺摊位的薛瑞巧正麻利地包着饺子。这位42岁的摊主,来自商州区腰市镇,在照顾孩子上学的同时,将早餐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薛瑞巧说:“现在的操作间水电燃气一应俱全,非常方便。早上过来只需要安心准备食材,招呼客人就行。”谈及现在的经营状况,薛瑞巧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方小小的早餐摊,不仅解决了她照顾家庭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平衡问题,更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名人街小吃城负责人刘柏成介绍,一楼22个摊位中,八成以上都是常年在此经营的老商户。经过标准化改造后,这里日均客流量稳定在5000人次左右,较改造前增长明显。
老顾客认准了自己喜欢的味道,每天早晨6时到9时是高峰期,很多上班族都会顺路来吃早餐。稳定的人流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也造就了一批像薛瑞巧这样的“创业能手”。
与此同时,江南小区旁的江南小吃城只有8个摊位,每天早上都座无虚席。
谢楠便是这里的老经营户,从小吃城建成起,她就第一时间租下了摊位,专卖包子、豆浆、稀饭。
“别看摊位不多,但大多都经营了五六年。周边小区的居民、上班族,还有送孩子的家长都是我的老顾客。”谢楠说。
相较于专门设置的小吃城,和平社区的早餐市场则更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热闹程度丝毫不减。
清晨7时,市场里已是人声鼎沸,商洛特色黑擀面皮、热腾腾的米线、金黄的油条、酥脆的麻花、香软的葱花饼、滑嫩的肠粉……各类早点琳琅满目,每个摊位前的桌椅都坐满了食客,升腾的热气与食客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氤氲出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
市民牛娜刚带着孩子吃完包子,手中拿着喝剩的半杯豆浆,准备送孩子上学。“我家就住在和平社区,每天早上都来这儿吃早餐,种类多还方便,吃完直接送孩子去学校,省时又省心。”牛娜说,社区早餐市场啥都有,花几块钱就能吃得舒服,这让她的生活便捷了不少。
这些遍布身边的早餐点,以其无可替代的便捷性,深深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节奏,有效解决了上班族、上学族的早餐问题,提升了社区生活的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早餐经济的辐射效应还在持续扩大。
在便民摊点区,65岁的赵佩莉摆放着自家种植的萝卜、白菜、蒜苗等蔬菜。遇到顾客想买她这里没有的蔬菜,她还会热情地推荐邻近摊位,“这些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新鲜着呢。”她笑着说,“大家互相帮衬,生意才能越来越好。”
从名人街小吃城到江南小吃城,从和平社区早餐市场到街头巷尾的便民摊位,商州的早间经济,藏在蒸腾的烟火气里,藏在摊主们勤劳的双手里,更藏在市民们满足的笑容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早餐摊、蔬菜摊,不仅解决了市民的“早餐难题”,为摊主们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渠道,更以蓬勃的活力,成为商州经济发展中一抹温暖而鲜活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