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州区科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本报通讯员张 宏
今年以来,商州区科学技术协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学习教育,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积极履行“四服务”职责,以“441”科普活动项目为抓手,扛牢做实学术、科普、智库主责主业,着力构建大科普格局,切实把科技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党建引领夯实根基
商州区科协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建立“五位一体”学习模式,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同时,践行“党建+科普”工作机制,探索“两建三带四服务”载体,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科普事业发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区科协党组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次;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等支部共建机制,党组织承诺事项6件、班子成员每人3件、党员每人2件。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及时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强化科普宣传阵地管理,确保宣传内容积极健康、导向正确。
科普服务惠及民生
商州区科协持续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广“科普中国”APP和“科普陕西”微信公众号等权威平台。加强“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3200余人。实施乡村“科普智眼”工程,在全区15个村(社区)安装科普宣传电子屏,打造集科普发布、公益宣传、通知公告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化科普教育平台。
推动区直相关部门及18个镇(街道)科协利用社区科普宣传栏、农村科普活动站开展健康保健、文明创建等主题宣传,累计更新588版,覆盖群众2万余人。组织开展科普“五进”活动,围绕中药材种植、中华蜂养殖、设施大棚樱桃栽培等技术开展农业培训14场,举办核桃优质丰产栽培科技大讲堂1场,培训群众2200余人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健康讲座及义诊8场,参与群众5800余人;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培训2场,参训干部130余人;联合区教体局在10所学校开展“科普大篷车+博士进校园”活动,惠及师生1万余人,发放科普书籍1.1万册。
征集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68篇、决策咨询建议稿17篇;推荐科技人员及团队参加“三新三小”创新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项目2个;实施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双百工程”,陕西花想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陕西紫元春酒庄有限公司的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已通过省科协审核。
织密网络提升效能
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实现18个镇(街道)科协和288个村(社区)科普活动站全覆盖,构建起以区级科协为枢纽、镇(街道)科协为纽带、村(社区)科普站为基础、企业科协和农技协为补充的组织体系。制定《企业科协建设执行规范》,建立健全组织建设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探索“党员带骨干、专职带专干、志愿带意愿”的培养机制,组建区级科技志愿服务队,动员全区科技工作者常态化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志愿服务。随着区级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和各类科技人才不断加入,全区科技志愿者人数已达1100人。
一年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和惠农项目成效显著。组织科技专家深入镇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强化内联外引,拓宽培训渠道,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主题培训18期,覆盖全区所有镇(街道)。同时,实施“2025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板桥镇下湾村草莓产业园科普示范基地、商州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商洛市商州区蜜蜂科技馆建设项目已获批资金11万元并拨付到位,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我们在压紧压实帮扶责任、落实防返贫监测和‘民情走访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科普融入、强化科技服务,深入镇村、企业和学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真正把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送到群众身边。”商州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赵书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