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童和平 陆波 王楠 汪丹
渔坪村建成占地15.27亩的标准化冷水鱼养殖基地,养殖冷水鱼60万尾,年产值1250万元。
通过流转120亩闲置河滩地,渔坪村建成集特色种植、亲子游、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鱼洞河水清,渔坪产业兴。
在镇安县高峰镇,一条名为“鱼洞河”的短河,流程虽不足500米,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孕育出渔坪村独具特色的冷水鱼产业和农旅融合新画卷。
春观鱼跃、夏赏流泉、秋采蔬果、冬品鲜鱼——渔坪村依托优质水资源和凉爽气候,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立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实现村集体经济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更走出一条“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振兴之路。
“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鱼群从山洞结队而出,村民用土筐都能接鱼,那场面很是壮观。”村中老人回忆道。如今,渔坪村依托渔洞河优质水资源和年均10.4℃的独特气候条件,建起15亩标准化冷水鱼养殖基地,养殖金鳟、虹鳟等60万尾,年产优质冷水鱼250吨,产品畅销西安、安康等地,年产值1250万元。
渔坪村并未满足于“靠水吃水”,而是推进“立体式”生态农业。坡地种植水杂果120亩、高山蔬菜190亩,16座日光温室大棚种植20多种时令蔬菜,形成“水上养鱼、坡上种果、田间种菜”的多元业态。
“我们种的菜比周边早熟20天,价格好,一亩能收入1万块钱左右。”菜农刘章民笑着说。
宜佳农庄是渔坪村产旅融合的又一亮点。这座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农庄,由闲置河滩地改造而成,集种植、观光、亲子游、餐饮民宿于一体,自8月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农庄为我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钱。”村民赵彦堂在农庄帮忙,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傍晚时分,农庄内灯火点亮,一场“渔歌农韵”乡村晚会热闹上演,村民与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之间。
“路通了,环境美了,房子新了,住着舒服,过路人也说好。”村民刘典杰感叹道。近年来,渔坪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民居改造、卫生评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今天的渔坪村,已经成为集冷水鱼养殖、休闲观光、研学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产业村,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介绍,“渔坪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五美庭院示范村等称号。我们将继续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让渔坪更美、群众更富。”
从一条小河到一个产业,从一个村庄到一幅画卷,渔坪村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在秦岭深处绘就一幅水清鱼跃、村美民富的“山居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