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柞水县

激活一项产业 带富一方百姓

2022-12-13

来源: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代红军

  村干部调研木耳产业发展

  村民发展的木耳产业

  “今年我发展的6万袋木耳,不到5个月就收入近7万元,这比我以前在外务工收益好多了,乡村振兴政策就是好啊!”11月25日,柞水县红岩寺镇大沙河村脱贫户王远明感慨地说。

  今年以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沙河村“四支队伍”主动作为,新建成81栋木耳大棚1.6万平方米,发展木耳121万袋,占全镇木耳总量的一半以上。全村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万元,走在了柞水县所有村发展木耳产业的前列,真正把小木耳做成了村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

  深入研究村情

  大沙河村换届后,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青年蔡庸杰对大沙河村的未来发展忧心忡忡:“群众都出去打工去了,乡村要振兴,难度很大啊!”

  大沙河村位于柞水县东南角,距红岩寺镇11公里,是2019年退出的脱贫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471户1487人,其中脱贫户185户595人。该村位于秦岭腹地,山大沟深,耕地面积少,产业规模小,外出务工是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

  怎样依托村内资源,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这是新轮换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换届后“两委”班子思考的问题。该村的木耳产业之前主要以菌棒、地栽为主,2021年是第一次发展大棚木耳,效益并不理想。

  经过深入调研,“四支队伍”认为,木耳产业是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大棚木耳占地少,需要劳动力多,是适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尤其适合年龄大、缺技术、无法走出家门的村民增收致富,要尽最大可能建设更多大棚,举全村之力发展大棚木耳。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后,村里主要围绕选好地址并流转好耕地、争取立项建设大棚两个方面开展工作。2021年10月,“四支队伍”分头深入土地承包户家中,挨家挨户做工作流转土地。有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合适的价钱将耕地流转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名下。

  已经退休的村原党支部书记伍箴玉说:“我在观音岩有几块责任田,本来还想种点粮食、蔬菜,看到干部全心全意为了群众发展产业,也就同意流转了。毕竟在外务工没时间耕种的群众也多,有了流转费用也是一笔收入,还免得务工、种地两头跑,他们就可以安心在外务工了!”

  在县、镇、村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柞水县乡村振兴局决定立项建设木耳大棚。经过项目流程,最后确定由陕西乾佑建司负责施工建设。为了促进项目进度,村里成立了以监委会主任伍箴刚为组长的工程支持领导小组,从材料供应、纠纷调解、物资运输、质量监理等方面促进工程进度。从2021年12月开始施工,“四支队伍”放弃一切节假日,终于在今年3月底完成了大棚主体工程。

  多方筹措资金

  大棚基地建成了,但距离投产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要在半个月时间内,既要不误农时及时将钱款打到厂家账户,又要争取各方支持尽快完善基础设施,确保菌袋及时进棚。

  调运菌袋前,生产厂家要求先把应付资金拨到位。每袋2元钱,全部付清就是2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很少,实在没办法,初步研究让“四支队伍”每名干部拿出5万元或者10万元凑齐。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四支队伍”向承包大棚的乾佑建司拆借,他们及时借给100多万元,加上村里之前的各种积累资金,才如期凑齐了购买菌袋的钱。

  大棚项目建设负责人陈长清说:“这块大棚建设是由我具体负责的,看到村上干部为了能让群众种木耳,想尽办法筹集菌袋款,我就跟公司申请,帮了一点小忙。”

  帮扶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为村上积极争取附属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0万元,镇党委、政府也协调供电部门尽快接通电力线路。所需资金到位后,村里第一时间动工,半个月时间就建起高1.5米、长540米的堤坝,硬化了宽3米、长520米的鲜木耳晾晒场,接通高压线路150米、低压线路120米,安装了专用变压器及成套设施1套,这为菌袋及时进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严格技术管理

  附属设施建设差不多了,菌袋款也筹齐了,谁来承包大棚又成了一道难题。开始时,许多群众对发展木耳能不能增收有顾虑,“四支队伍”研究由村干部带头承包大棚。村党支部书记连同亲戚一起承包了8万袋,村党支部副书记承包了10万袋,村监委会主任承包了6万袋,村监委会副主任也和家人一起承包了6万袋。

  大棚即将建成时,“四支队伍”走进群众家里,通过谈致富方法、算经济账,让群众真正认可发展大棚木耳能多劳多得,只要辛勤劳动都可以增收致富,激发了群众种植木耳的积极性。

  木耳种植户黄国峰说:“我今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承包了5万袋,看到村干部带头承包,技术上手把手指导,这样管理肯定能挣到钱。”

  村干部带头承包木耳大棚,用实际行动向群众表明发展木耳能增收、可致富。群众心中有了主心骨,开始踊跃承包大棚。后来,没有承包大棚的群众纷纷表示,明年一定要承包,在家门口挣钱致富。

  确定了种植户后,要增产增收更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镇上专门配备了技术员,村上确定了技术带头人,每个大棚也确定了党员干部联系人。村里每周举行一次木耳种植技术座谈会,让新种植户“一对一”向技术员、老种植户请教。从养菌、打孔、挂棒、浇水、收晾防晒网、采摘晾晒等环节全过程指导。

  加强全链条管理

  重点监测户伍箴连高兴地说:“我年龄大了,出去务工没人要,家里也走不开,今年发展大棚木耳让我有机会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仅今年发展木耳,我就净挣了五六千元!”

  发展木耳让群众增收致富是产业振兴的目的。村里安排党员干部分片包棚,每周进入大棚协助种植户管理不少于1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晒干的木耳及时租赁了仓库收储,对上交的干耳逐户编号,用记号笔写在包装袋上,督促各户对自产的木耳负责,以免销售时因质量问题推诿。对种植产量高的种植户拟定了奖励措施,每袋交耳37.5克以上可享受政府每袋0.5元的资金补助,达到42.5克以上,可奖励1000元;达到47.5克以上,可奖励2000元……

  帮扶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分管局长一到村上就立即深入木耳大棚,查看木耳长势,协调存在问题。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几乎每天都去大棚转一圈,既是学习又是督促。村党支部书记每晚都住在大棚边的简易房里,看着储水箱抽满水,一棚一棚浇完才安心睡下。镇党委、政府不定期组织全镇干部,来到大沙河村协助耳农采摘木耳,同吃同劳动。“四支队伍”将木耳长势作为工作第一要务,从菌袋颜色、采摘技巧、晾晒时间、包装入库每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现疏漏。

  创建产业品牌

  截至9月底,全村所有大棚木耳均已经采摘完毕,入库干耳超过50吨。然而,木耳销售成了“四支队伍”的又一道难题。

  帮扶单位领导及时安排,鼓励市场监管系统干部通过个人购买、朋友宣传,促进消费扶贫。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在二茬木耳刚刚采摘时,就以每公斤70元的高价位让每名干部购买食用。机关干部积极发挥市场监管干部联系面广的优势,几乎每周都有驻村工作队为同事或者朋友代购木耳。

  但毕竟产量巨大,消费帮扶的总量不过几千斤。“四支队伍”经过多方调研,了解到山东滕州是全国最大的木耳集散地。9月底,“四支队伍”终于联系到滕州市德之信食品有限公司这个大客户。10月初,该公司来到大沙河村,一次性购买了5万多公斤,支付木耳款295.22万元,大沙河村在全县首批实现销售清零。

  今年,木耳种植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1万元,加上光伏、中药材等收益,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同时,废旧菌袋已于11月被陕西环保集团商州生物科技公司收购,用作有机肥生产原料,实现了循环利用。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超锋说:“今年百万袋木耳的成功实践为产业振兴树立了标杆,这是‘四支队伍’努力的结果,是充分利用政策一心为民的结果!”

  看到今年木耳增产增收,群众承包大棚种植木耳信心大增。帮扶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专门邀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对群众进行了农业产业品牌建设知识培训,鼓励将木耳产业做大做强,创建自有品牌。镇党委、政府申请项目建起了农产品包装企业,建立了木耳销售网店,在西安设立了红岩寺木耳销售线下体验店,为下一步品牌包装、销售奠定了基础。

  11月,村“四支队伍”研究决定,2023年发展木耳130万袋,争取将大沙河村打造成柞水县产业“十强村”。大沙河村党支部书记伍淑停表示,将进一步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科学管理增产量,精细管理提效益,坚定信心做大做强木耳品牌,使大沙河村产业振兴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 相关阅读
  • 柞水“红廉融合”厚植清廉文化底蕴

      本报讯 (通讯员 王 为)“这是红岩寺老戏楼,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1932年,红四方面军途经柞水县时,曾经在戏楼上召开千人群众大会,进行革命宣传。”近日,柞水县红岩寺镇干部甘洁颖为前来参观的党员...

    时间:12-16
  • 老庵寺村用加减乘除开展重点工作

      本报讯 (通讯员 曹 勇 熊珂丞)今年以来,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灵活运用“加减乘除”法,持续在监测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村容村貌改善和群众收入提升上下功夫,有力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时间:12-16
  • 柞水“单元化”推进清廉建设

      本报讯 (通讯员 王 浩)清廉商洛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柞水县以清廉单元建设为载体,以行业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村居、家庭、文化等为单元的载体示范引领作用,全域纵深推进清廉柞水建设。 ...

    时间:12-15
  • 柞水低收入“两癌” 妇女领取救助金

      本报讯 (通讯员 陈 阳 王文梅 阮秀丽)12月9日,柞水县妇联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金发放仪式,为该县8名低收入患病妇女发放救助金8万元,让低收入患病妇女切实感...

    时间:12-14
  • 柞水亮剑基层“微腐败”

      本报讯 (通讯员 凌 军)今年以来,柞水县纪委监委坚持把查处基层“微腐败”作为工作重点,精准发力,重拳出击,持续维护群众利益,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为...

    时间:12-14
  • 柞水筑牢森林防火墙

      本报讯 (通讯员 秦 桢)近期,柞水县坚持“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理念,牢固树立防火胜于扑火的思想,创新“加减乘除”工作法,抓实抓细森林火灾各项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燃”。  ...

    时间:12-14
  • 种下苦连翘 过上甜日子

      本报通讯员 南晓文  初冬时节,走进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小黑沟连翘种植基地,村民谭家贵正领着一伙人对连翘进行修剪、培土、施肥、涂白。他说:“要赶在上冻之前,把连翘科管做好,为明年丰产增收奠定...

    时间:12-13
  • 柞水探索方法做好矛盾纠纷化解

      本报讯 (通讯员 崔立民)今年以来,柞水县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索推行“1234”工作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保障环境,实现了矛盾少、秩序好、社会稳的治理目标。  柞水县调委会打造一个平...

    时间:12-13
  • 精准帮扶解民困 雪中送炭暖人心

      本报讯 (记者 王 倩)“我是来向杏坪镇党委政府及全体干部表示感谢的,多亏党和政府给我这么大的帮助,帮我渡过了难关。”12月6日,柞水县杏坪镇晨光村村民范培明带着一面写着“精准帮扶解民困 雪...

    时间:1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