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本是一根竹哎,长在那终南山里头。张老拿斧来砍倒,李老那个拿锯锯两头哎……”婉转悠扬的唱腔从柞水县石瓮子社区叶家湾里传来,72岁的渔鼓传承人叶正印正坐在竹椅上,手里的渔鼓筒随着节奏轻轻叩击着膝盖。这既是他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是他奔走于柞水境内民间艺术社团时,手把手教学的生动注脚。
柞水,这颗镶嵌在秦岭深处的夜明珠,在文化交融中既有楚地的细腻温婉,又不失北方的粗犷豪放。“竹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的渔鼓曲艺,便在这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曾是田间地头、集市庙会里最热闹的声响。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这曾经响彻山乡的鼓点渐渐稀疏,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唱腔,一度在年轻人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如今,柞水渔鼓已成功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门承载着道教文化基因的艺术,相传为韩湘子在秦岭终南山修行时所创。其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为脉络,宣扬出世精神,故又称“道情”。这源于道观经韵的古老唱腔,自古便以渔鼓、简板为器传唱至今。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流流传到南方,演变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成为渔鼓雏形;曲牌体则扎根北方,发展为戏曲道情——这种分流造就了柞水渔鼓的独特气质。
秦岭深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叠加移民迁居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让柞水渔鼓既含南北风韵,又不失乡土本色。柞水渔鼓伴奏简约而古朴,一竹一镲一云板,竹筒嗡嗡浑厚,镲音朗朗甜润,云板清脆相间,唱腔更是婉转灵动,时而如行云袅袅绕梁,时而似泉流潺潺过石。在乡村大地,它曾是最鲜活的娱乐载体,逢年过节时助兴,红白喜事中添彩,农闲时节里解闷,鼓声与笑语常年回荡在山间村落。
而让这悠久文化重焕光彩的,正是叶正印字正腔圆的唱腔与云板击节的韵律。这份坚守让柞水赢得“中国渔鼓文化之乡”“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他本人也被评为市级非遗渔鼓传承人。
叶正印出生于渔鼓氛围浓厚的叶家大院,从5岁起,他便跟着师父孔令帮、徐启明学唱,与渔鼓词本、表演道具朝夕相伴,在咿呀学唱中练就一身绝技,更琢磨出属于柞水渔鼓的“五经四书”传承体系。近50年的坚守里,他把自己的家变成渔鼓传习所,创办柞水渔鼓作坊,从作词谱曲到唱腔设计,从打击技法到道具制作,一丝不苟地复原渔鼓的本真风采。对他而言,渔鼓传承不仅是对渔鼓文化的热爱,更是一种刻入骨髓的执着。
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叶正印,只要聊起渔鼓便立刻眼中放光,时而激动地比画唱腔起伏,时而自豪地展示新制的渔鼓筒,时而感性地哼起失传多年的老调子,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些年,他牵头筹建柞水县渔鼓作坊,组建专业表演艺术团,研发出五大系列近30种渔鼓道具及工艺品,不仅活跃了地方文化,还大力推广渔鼓文化走进校园、走出柞水,他多次代表柞水走向外省参加非遗交流活动,其中,电视纪录片《最美公路》里,他的渔鼓唱腔随卫星信号传遍全国,在2023黄河非遗展演中,他的表演惊艳四座。
在一次次教学、传唱与展演中,叶正印让渔鼓的前世今生缓缓铺展,使这段独有的文化记忆在历史长河中凝固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