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柞水县

兰香浸润振兴路

2025-08-18 10:06:30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陈少斌

  正河村兰花产业园全景

  初秋时节,漫步在镇安县高峰镇正河村兰花产业园里,务工村民笑声爽朗,忙碌地管护兰花;村史馆的玻璃橱窗内,家规祖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的研学基地中,孩子们正执笔描摹兰草舒展的叶片,在笔尖流转间体悟“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的高洁品格……

  从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和美乡村,这翻天覆地的蜕变,源于正河村以“兰文化”为精神内核,将移风易俗的“软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硬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万元,不仅彻底撕掉了“后进村”的标签,更跻身“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行列,生动诠释了乡风文明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深刻内涵。

  从“人情债”到“文明账”的治理革命

  “以前办场婚事,彩礼、宴席、烟酒加起来少说10万,现在按‘兰韵公约’,彩礼3万封顶,300元一桌的宴席,总共花了不到5万元!”村民王建军站在“素心堂”红白理事馆前,指着墙上的《五限三禁规定》,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2024年10月,他的儿子在此举办了婚礼,成为新规推行后第6对“简办”新人,直接节省开支5万多元。

  这喜人的变化,始于正河村对兰花“素雅守礼”内涵的深挖。“以兰之‘素’破奢靡之风,用‘约’的刚性约束替代‘俗’的惯性思维。”正河村党支部书记杨自有介绍,公约实施一年来,全村红白事平均开支下降62%,村民“人情负担”每户平均减轻超2.8万元。

  村里将传统婚丧习俗与兰文化巧妙融合,建成“素心堂”,并制定了《红白事“五限三禁”规定》,彩礼不超3万元、宴席300元/桌、流程压缩至2—3天,禁用低俗表演、限放烟花爆竹。

  为了让这个规矩真正长出牙齿,30名党员、乡贤、妇女代表组成了“兰管家”志愿服务队,提供“菜单式”全程监督服务。2024年,“兰管家”累计服务村民红白事42场,有力推动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村里的新风尚。

  “婚丧简办积10分、孝老爱亲积5分,积分能在‘兰花超市’换米面油!”村民李娟拿着刚兑换的生活用品喜滋滋地说。

  正河村将移风易俗行为纳入“星级文明户”评选,设立“兰花积分超市”,全年发放积分1.5万分,有效激发了村民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村“星级文明户”占比85%,“兰德评议”俨然成为引领乡风文明的“指挥棒”。

  从“护兰草”到“发兰财”的共富之路

  在正河村,兰花不仅改变了乡风,更成为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土地流转拿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年底还有分红金!”58岁的村民陈世明算起自己的“三笔账”,难掩激动:1.2亩土地流转给兰花产业园,10年租金一次性到账4800元;在园区管护兰花,月工资3000元;村集体入股的分红,全家年增收超过4万元。如今,他家盖起了漂亮的“兰花小院”,房前屋后种满了兰草,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

  正河村创新采用“村社合作+业态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流转18亩土地精心建设了兰花产业园,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每年分红33万元;87户村民入园务工,户均年收入1.2万元;86户农房改造为“兰花宜居小院”,形成了“一户一景、一院一兰”的独特乡村风貌。

  “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庭院变景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村民参与进来,共享发展红利。”包村干部许言午深有感触地说。

  为激活“兰经济”的深层潜力,正河村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从蕙兰培育,到开发出兰茶、兰酒、兰点心等20多种衍生产品;从打造12家民宿、25家“兰花小院”,到推出“采兰、画兰、咏兰”等丰富的研学体验项目,正河村成功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的兰花全产业链。2024年,兰花产业园接待游客2.8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增收50多万元;兰艺工坊年产值突破400万元,“秦岭蕙兰”更成了响当当的地理标志产品。

  “以前野生兰花卖不上价,现在通过组培技术,一株优质蕙兰能卖200元,”在秦岭兰堂,杰维兰花公司总经理阴杰正在给兰农培训。

  科技的赋能,则让普通的“兰草”真正变成了富民的“金草”。正河村专门建立了兰花产业人才工作站,引进中国兰协专家团队,成功培育出“秦岭素心”等130多个珍稀兰花品种,建成了52亩蕙兰培育中心和1万平方米的种植基地,年交易额约2亿元。

  “从过去的‘挖兰卖兰’到如今的‘育兰兴兰’,我们不仅有效保护了秦岭的生态环境,更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产业园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从“文化景”到“精神魂”的文明浸润

  兰花的高洁品性,也如春雨般滋润着正河村的乡风民心,从“文化景”升华为“精神魂”,实现了文明乡风的深度浸润。

  “朱德元帅爱兰,不仅因兰花高洁,更因它承载着对亡妻伍若兰的思念。”在兰园的“家风故事墙”前,讲解员正给前来研学的学生深情讲述兰花背后的红色故事。墙上,130条家规祖训、16个孝老爱亲故事图文并茂,每年接待访客超5000人次,成为村民“看得见的乡愁”和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正河村着力打造文明阵地,让文明可感可及。村内主干道绘制了长长的“兰韵文化长廊”,16处道德典型宣传栏生动展示着“好媳妇”“好婆婆”的感人事迹;25家“兰花小院”门口悬挂着家训牌,“耕读传家”“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巧妙融入庭院设计之中。

  为让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正河村全年举办“兰花文化节”“兰韵讲堂”等活动28场;“采兰、画兰、咏兰”的研学体验年吸引学生5000多人次;“兰之韵”文艺队精心创作《兰花舞》等节目10多个,巡演12场,观众超过6000人次。

  正河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护兰、守礼、互助”等8项“兰德”指标,大力推行“积分治理”(参与村级公益积2分,保护兰花资源积3分,积分排名前20%的家庭还能优先获得兰花种苗和产业扶持)。2024年,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公益活动1200人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如今正河村以兰为媒,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振兴之路,如兰绽放,尽显时代芳华。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