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抄袭门”的学者汪晖
如果不是一封海外华人学者联名声援汪晖的信件,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指控著名学者汪晖涉嫌抄袭的风波,本已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早在3月10日,学术刊物《文艺研究》,刊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文章,名为《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称,汪晖20多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读时的博士论文,存在多处抄袭。
此文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汪晖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在知识界影响颇广的《读书》杂志任主编。1988年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下称《反抗绝望》)为其成名作。
针对王彬彬的指控,学术界众说纷纭,事件一时呈胶着状态。而汪晖本人,以及他供职的清华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未公开做出应有的回应。
6月9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莱斯大学教授白露(Tani Barlow)等80多位海外学者,联署签名致信清华大学校长,称没有发现汪晖著作有任何剽窃的现象。6月底,该信件通过网络等渠道得以曝光。
与此相关,7月7日,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等数十名学者联名上书,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迅速答复,并组成调查委员会,履行职责。
7月14日,汪晖对本刊记者说,其实他对抄袭一事早有回应,“我的态度还是那样,是欢迎学术的讨论和批评的,我本人会在学术界内部作出表态。”
是否抄袭
至今,对于汪晖论文是否抄袭,仍无任何官方结论。本刊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找到汪晖当年答辩论文的收藏版本,经比较后发现,王彬彬文中所指的一些问题段落确实存在。
王彬彬的指控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五部中外专着,且存在“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多种剽袭方式。对于前三种剽袭方式,一旦被发现,或许还可强作辩解,而第四种方式是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毫无辩解余地。
王彬彬举例说,汪晖过分借鉴美国学者勒文森研究梁启超的著作《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不仅表现在一些地方“几乎”原原本本地抄录勒文森,更常常无视鲁迅与梁启超的区别,把勒文森分析梁启超的理论框架简单地套用于对鲁迅的观察。
汪晖博士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王彬彬指出,这段话完全抄自勒文森对梁启超的评价,不同之处是将“梁启超”换成了“鲁迅”,这等于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
此外,王彬彬认为,《反抗绝望》只在一处明白标注引用了美籍华人学者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而在真正借助林毓生观点之处,则不作任何说明,虽然具体字句上的剽袭痕迹不是很明显,但“偷意”的迹象十分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