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上写些什么,贾平凹没有计划,但心态上却有了基本的准则,这也得益于他坐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当时下雨,但当飞机一穿过云层以后,云层上面全部是阳光,而云层这一块下雨,那一块天晴。这个地方下冰雹,那个地方下雨,这些都是云层的表现,如果任何东西突破境界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包括哲学、美术、话剧、戏剧、文学、还是中医、西医,在下面都是有民族文化的东西,但是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它都是相同的。”
声音
陈丹燕:旅行文学在旅行中寻找自己
近两年,国内旅行文学的书悄然兴起,不同于之前关于旅行的攻略指南书强调服务指导性,旅行文学则是更在乎于个体的感受,在乎于一路行走后寻找自己、看见自己。
很早以前就开始旅行文学写作的陈丹燕在接受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旅行可以让你看到很多的东西,但真正想看到的还是你自己。”英国作家杰夫·戴尔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写旅行文学书,直到2000年前还只能归属于小众范畴,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的作品开始在英语世界国家成了畅销书,纽约的各大书店开始出售他的作品,就连杰夫·戴尔本人也惊讶不已。
他开玩笑着说:“我的书可能像是无人居住的小岛,真是一个人都没有,有段时间人们喜欢我的书是因为我不那么有名,少有人知道,这很像是一座小岛,以前没有大量的游客,在小范围里得到了个好名声,但现在小岛在开发后,后果可能很糟糕,或许过段时间就会有人说‘杰夫岛过去不错,现在不想去了’。”
中国作家陈丹燕也有相似的经验,“我写这类关于旅行的书是很早的,但是找不到出版社来出,在我出版了《上海的风花雪月》后,出版社的人说,看在《上海的风花雪月》卖得好的份上,我们就帮你出一个,这才有了《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后来出版社跟我结钱,25万,好多钱,十年的飞机票钱回来了。”
在旅行中面对自己,这看似过于意向化的概念,其实对于很多旅行者都有切实地体验。
陈丹燕说,旅行是找到她的镜子,从旅行开始以后,成为异乡人,才开始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城市,而只有在不断的认知后,人才能发现自身、审视自身、重塑自身。(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