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中国之行
1981年6-7月,门罗与六位加拿大作家一起来到中国,到当时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丁玲的家中做客,参观北京、西安、广州等地,还在广州庆祝了自己的50岁生日——“我一生中最棒的生日”。门罗喜欢看人家的院子,留意行人的穿着,和陪同的中国姑娘兴奋地聊起后者自做的裙子……她将中国之行写成题为《透过玉帘》(Through the Jade Curtain)的随笔,书中有这么一段,颇能显示门罗对细节的天生敏感和将寻常生活点化成艺术的功力:
“嗯,我更记得我们去过地方的那些细节,而不是参观的明信片上的那些景点。我记得,在明朝的陵墓里不舒服,很难受。那里让人恐怖。我记得,爬得老高去看佛像,可佛像并不在那儿。我最记得扶手椅,在阿黛拉(同行的加拿大女作家)举办派对的漂亮房间里,有一些红色的扶手椅。还有我卧室的窗帘,所有那些细节,历历在目,那些我能看到的日常家庭生活细节——尽管那不过是一个漂亮的旅馆房间。其他的事情,就有点遥远了。我能看到,进行描述,但不怎么回忆起它们。它们有一种人为的美,总让人赞叹,但我个人对它们的感受很快就化为乌有了。我只想看寻常的东西,它们能伴随我。”
擅写平凡女性的内心波澜
门罗的短篇小说多以描写加拿大小镇的生活为主,尤其擅长描写平凡的女性,她们有老有少,来自各行各业,或者像门罗一样,一辈子都在做家庭主妇。乍看,她们的生活平静、平淡,乃至平庸,但门罗却善于撷取她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以X光式的眼睛洞察她们心灵深处的大小波澜。对于容易引发道德评判的行为,如出走、离婚、私通、谋杀等,门罗在文中鲜少表明自己的立场。她在接受《纽约客》专访时也曾表示:“我不做评判。”
总之,她是写实的,而非说教的;是描写的,而非归纳的;是艺术的,而非科学、哲学、政史或宗教的。对于那些习惯浓墨重彩、轰轰烈烈表面文章的读者来说,门罗可能会显得简淡、细碎、缓慢,可是,若您能找到门罗原着或信得过的译本,花半个小时,一字字一句句地读进去,完整地读上两三篇,那种独特、不乏幽默和深刻的门罗味道,就能感受一二了。在描写小镇生活的知名作家中,门罗不像沈从文那样悲悯,不像汪曾祺那样清润,不像英国奥斯汀(Jane Austen)那样雕琢,不像美国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那样畸零,不像加拿大里柯克(Stephen Leacock)那样夸张……可能,她不像您读过的任何一位作家,或者任何一个人。那就是——爱丽丝·门罗。(庆庆,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副教授)
附注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未结婚前叫爱丽丝·莱德劳,和詹姆斯·门罗结婚后,才改随夫姓。1972年,门罗离婚。1976年,她遇到了终能执手偕老的第二位丈夫——地理学家杰拉德·弗莱林(2013年4月去世)。婚后,门罗仍以爱丽丝·门罗之名出书。
爱丽丝·门罗小说集和获奖年表
1.《欢乐荫影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1968),加拿大总督奖
2.《女孩和女人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1971),被拍成电视剧
3.《有一件事我一直想告诉你》(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1974)
4.《你以为你是谁?》(Who Do You Think You Are?1978),加拿大总督奖
5.《木星的卫星》(The Moons of Jupiter,1982),总督奖提名
6.《爱的进程》(The Progress of Love,1986),总督文学奖
7.《我年轻时的朋友》(Friend of My Youth,1990),加拿大延龄草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