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上午,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上,就“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这个主题,贾平凹作了讲演。昨日(12月4日),记者与正在北京的贾平凹取得了联系,听其简述主要观点。
贾平凹说,近十几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话题不断多起来,是因为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国各种文学思潮涌进来,我们从而不断地拓展眼界,了解着,也学习着。中国作家努力地解读和吸收了一大批欧洲、拉丁美洲的作家作品,然后,以新的观念和思维,创作作品,影响国人,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一问
改革在深入,佳作在哪里?
贾平凹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更多的是追求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却对发达国家管理文化中所强调的坦率诚实漠不关心,对中国文化传统也是加以轻蔑和抛弃,再加上渗透在我们骨子里的一些不良文化基因,形成了一些瓶颈和障碍,使中国社会变得异常复杂,是盛世,又有危机。
这样的社会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改革已入深水区,社会问题将更为复杂,它将为文学又一次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素材。关注中国文学的外部世界,将对中国文学有更大的期待。改革在深入,佳作在哪里?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就是我们的命运,这种命运也决定了我们就是这样的文学品种。作家要用笔来表现这一切,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二问
学习毕业了,成绩怎么样?
“从某种角度讲,中国文学已经完成了向西方的学习”,贾平凹谈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作家对外国名家名作如数家珍,但外国并不了解中国作家作品。这也很正常,因为那时我们的作品还很幼稚,不足以引起外人重视。
就在这三十年里,面对世界文学,中国作家反思着,甚至模仿着,逐渐回归到文学应有的规律上来。搞文学,就像是你从一片沼泽地往出走,你的方向在哪儿,路线怎么定,哪一块可以走,哪一块跌下去会陷进去,还得忍受青蛙的烦叫,忍受蚊虫的叮咬,你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和耐心,你得不停地与你的怯弱斗争。多少作家,有的就倒在了泥潭中,有的筋疲力尽,伤痕累累。但庆幸的是,几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终于走出了沼泽地,作品也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需要清醒的是,中国文学从某种角度讲也仅仅是完成了向西方的学习阶段。但有的学习是优秀的,有的学习是及格的,有的学习还在及格线之下。
三问
如何善待文学?
贾平凹认为,接下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特点的文学才在努力建设中,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粗糙和稚嫩,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对待中国当下的文学,一定要整体把握,如果光盯着某个局部,或许会觉得它已经十分出色,或许会觉得它极其一般,不值一提。
至于外国文学同道如何善待中国文学,贾平凹表示不仅要从中国文学里去探究中国的政治,更要从政治的中国里去发现中国的文学。在对待当下中国文学上,仍存在着外面世界在对待中国文学时太注重作品中的政治成分,而不注重或忽略了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当然,我坚信,我们这个民族会一天天变得更智慧、更诚实、更能担当,活得更有尊严,我们的文学也会更加发展成熟,使它的文学审美价值更丰富和出色。”贾平凹说。
四问
怎样提高文学质量?
对于如何提高文学质量,贾平凹颇有体悟。他说,在解决了“写什么”之后,就得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了,两者都关乎文学质量。贾平凹说,文学被社会边缘化,读书人群在减少。但中国文学一定要坚持文学品相,写出中国味。要调整、改变我们的文学观念,关注当下社会,关怀人本身,关怀生命的自在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