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专着《文学透视学——文学理论体系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是资深文艺理论家张炯系统地探讨当代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收获。在《文学透视学》文艺理论专着中,张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辨识和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以及其他文艺理论家有益的文艺理论成果,结合中外文学历史实践的经验,对客观存在的文学状态及其本质和规律,做了系统的、立体的、多维的探讨和把握,不仅在体系上严密,而且在理论上有许多突破,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应有品格。
首先,《文学透视学》不仅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自信,而且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理论定力。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创作和理论多元发展的格局,这有利于促进不同文艺思想的对话与互补,也构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冲击和挑战。于是,在当代文学理论界,有些文学理论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左右摇摆,甚至左右通吃。而张炯则一以贯之,没有左右摇摆,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定力。张炯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是当今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的科学结晶,因而也是文艺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文学透视学》尽管涉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比较,却明确以不同时空中不断运动、发展的文学为研究对象,多层面多方位地去探讨包括文学的本质与功能、文学的作品与构成、文学的创作与思维、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的历史与生态等多方面的现象与本质、例外与规律。《文学透视学》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对文学在历史运动过程中不同形态进行充分的考察,在这个基础上,多层面地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愉悦性、文学的语言符号性、文学的现实反映性、文学的思想倾向性、文学的人民主体性。这既与一些缺乏理论自信乃至否定理论的指导作用的文艺理论家不同,也与主张要回到文本的具体阐释,从中发现文本的意义的阐释学的文艺理论家有异。张炯从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将人类的实践划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这三种基本类型。接着,又将科学文化实践分为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张炯认为:“体现艺术实践的意识形态则旨在使人们从中获得美感的愉悦。艺术实践又分化出文学、美术、音乐、舞蹈、雕塑等许多门类系统,它们作为人化自然的精神产品,虽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却含蕴更多人类的主观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客观世界的果实,其主要功能并不旨在认识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本质,而主要为了满足人类审美愉悦的需要。”他不但从人类社会分工中把握文学这种意识形态,而且在与其他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区别中界定文学的特质即文学还是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他在将文学本质与功能相联系的论述中,不但阐释了文学美感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还论述了文学的政治、经济功能与智力培育功能,并细致区别不同文学门类的不同功能。他不仅对文学作品作为文本构成进行解析,而且对文本的创作思维过程,对文本的产生与传播、接受的各个环节都做了深入的考察,认为“文学传播是文学创作与接收的中介。它既是文学生产过程的延续,也是文学接受的前提”。张炯深入地探讨文学的传播手段与方式,提出了文学传播手段与方式自古至今的三个历史时代,即口传时代、书传时代和电传时代,论述了不同时代文学传播的特点及其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他还对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外的生态关系,包括文学与艺术,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蕴含的规律也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学生态论。这些努力填实了文学理论的空白,弥补了以往文学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偏颇。《文学透视学》体系建构和具体论述为文学的各种历史性的活动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阐释,体现了学理的完整性和创新性,更加全面合理和科学。从而推进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利于人们去创造文学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当代文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