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洛平、王萌所著《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一书的出版(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改变了以往学界对两岸女性文学分散研究的状况,在系统深入的整合研究视野中对海峡两岸的女性小说进行纵向比较、平行比较、影响比较,由此发现其创作异同,为两岸女性小说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内容。
毫无疑问,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和民族特性,使它们具有创作倾向的同构性。无论是两岸女性小说所反映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凝聚力,还是它们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催生的现代女性文学的奇葩,共同追求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的解放,皆以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相统一作为创作的审美理想,成为两岸女性小说创作心向往之的文学目标。该着以大量的文坛现象和创作实绩,有力地阐释了两岸女性小说的同根同源的历史事实。
《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一书,不只从宏观把握和深入探讨中寻找两岸女性小说的“同”,而且还经过比较研究,特别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寻找两者互为借镜、彼此参照的地方。
第一,大陆优秀女性小说“大气”,台湾优秀女性小说“灵气”。中国是泱泱大国,无论是“五四”以后、抗战期间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大陆女性小说家的优秀作品,都洋溢着一种“大气”:视点高远,格局宏大,描摹世相,气象万千。冰心的系列问题小说、萧红的《生死场》、罗洪的《春王正月》、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杨沫的《青春之歌》、王安忆的多部长篇都是这样。但台湾的优秀女性小说比较有灵气:隽永,精致,幽深,柔美。杨千鹤的《花开时节》描写日据时代台湾女子高等学校女学生的青春向往与情感挣扎,在行云流水般的灵动之美中,将女性成长的心理状态和现实路向清晰呈现,并蕴含了台湾知识女性的独立思考与社会批判力。苏伟贞的《沉默之岛》、丛苏的《中国人》、谢霜天的《梅村心曲》、袁琼琼的《自己的天空》、朱天文的《荒人手记》也是云霞满纸,灵气盎然。两岸女性小说的一则“大气”,一则“灵气”,和地域特色分不开,相异而又互补。
第二,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别,大陆的女性小说民族化做得较好,但现代化不够;而台湾的女性小说比较现代化,但在民族化方面有所欠缺。这是两岸女性小说的另一“异”。究其原因,它与两岸女性小说家的文化背景相关。台湾的女性小说家一般都具有大学以上的文化水平,而且熟悉一门外语,有比较开阔的西方文学视野。而大陆的女性小说作家,除五四以后冰心、陈衡哲、凌叔华、袁昌英等人文化水平较高、精通外语外,“左联”时期以后,女性作家的平均文化水平大多是中学程度,不熟悉外语。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坛,强调工农兵作家的培养,且文化视野处于封闭状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大陆的“70后”、“80后”包括“90后”的女作家,文化水平提高到了大学以上,但她们的外语水平很少能达到与外国作家交谈,更不要说以外语写作了。两岸女性小说家的这一差异,需要一段时间的互补和共同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很好解决现代化不够和民族化不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