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文艺审美视阈下的风花雪月

文艺审美视阈下的风花雪月

2014-12-29 11:12: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峰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景象万千,风花雪月即是大千世界常见的自然景象,在文学艺术家的审美过程中,这些自然景物就成了他们的情感对象,是艺术家情感的对象化存在,因而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情感与想象、意蕴与内涵,使之成为文艺审美的重要内容。

  风,是流动着的空气。它有大有小,有缓有疾。风没有生命,但它又是舞动着的精灵,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幻出不同的风姿。这些风姿的变幻在艺术家眼里就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而风也就在文艺作品中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蕴涵。

  在风的诸多性状中,春风恐怕是最受文学艺术家所喜爱的。与其他风姿相比,春风不像夏风那样猛烈、张狂,也不像秋风那般瑟瑟、凄凉,更不似隆冬的北风之凛冽、刺骨。春风习习,春风和煦,是人们的普遍感受。由此,春风就往往与人的温馨、美好、喜悦、期盼、希望等情感心理相伴。与春风相比,秋风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由于秋风所到之处,树叶飘零,万物瑟瑟,极易形成悲凉凄冷的意境。所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其实,艺术家描绘风姿,常常采用的是“巧借”手法,即用有形的植物或物件来体现风的特点与变化。正像我国清代诗人江湜在其诗作《彦冲画柳燕》中所写:“柳枝向西又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此乃一语中的。

  雪是冬天的天使,晶莹的雪花和白雪皑皑的大地与人情感中的纯洁相伴相融。对于漫天飞舞的雪花,人们是喜悦的。唐代诗人李白在《清平乐》诗中所写“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是对晨雪的礼赞。他还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的诗句,由眼前的数千点雪花而产生联想,似乎嗅到了春风送来的清香。宋代文学家韩愈在《雪》诗中写飞舞的雪花是一副顽皮可爱之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生动、形象,令人难忘其态。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为我们留下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诗人用精妙的比喻,写出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飞雪飘落在树上,蔚然成景,具有一种浪漫气息。如果说柳宗元《江雪》所描绘的“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幽静又孤单的寒钓图,那么,毛泽东那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则显现的是壮阔的北国风光和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文艺作品中对风的描绘,在更多的时候是和雨、雪连为一体的,故常常以“风雨、风雪”的词语出现,一个风字的加入,使雨和雪平添了些许肆虐之态。暴风雨、暴风雪属于极端天气类型,它们所带给人类的往往是灾害和灾难,因而在文艺作品中,文学艺术家对暴风雨和暴风雪的描绘常常与人的苦难、伤痛同行,凸显环境的恶劣或严酷,用以衬托人物命运的多多舛或性格的顽强坚毅,从而使环境与人物的际遇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张力。

  在风花雪月中,只有花是有生命的,花的开落,透出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丹纳说:“即是一花一草之微,亦在启示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正因此,花与人就有相似之处。人们常用“花朵”形容天真烂漫的孩子,用“花季”形容青春年华,生命如花更是常用之词。文学艺术家以花感知春光美,夏日艳,秋色丽,冬日景。花之春,是生命之春;花之艳,是生命之艳;花之纯,是生命之纯;花之美,是生命之美。以花写意,使人赏心悦目,又会引发人对生命的无尽联想。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审美之源。这是因为人类生命首先来自自然,人不仅从自然中获得生命,而且从自然中确证生命。”作为大自然之美的精灵,花有开有谢,有盛有衰。所谓花无百日红,既是对花生命现象的真实写照,也常常包含着人们对人生和生命的喟叹。花本无情,但它却可以引起人的不同情感反应,激荡起人的情绪之波。流水落花两由之,本是极自然的现象,而在艺术家那里,落花常会引起人的离情别绪或感伤落泪。“无可奈何花落去”无疑是一种悲情的流露。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就是以“落花”起笔,借洛阳女儿的叹息,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红花盛衰有时,能枯而复容,落而再开,而红颜却因岁月流逝而逐渐衰老,任何力量都无法挽回,难怪诗人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由落花及人,感伤意绪油然而生。

  • 相关阅读
  • 校园里的艺术节

    12月26日,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同学们在表演汉唐歌舞《相和歌》。当日,该校第三十届艺术节开幕。本届艺术节以“颂传统 铸梦想”为主...

    时间:12-29
  • 话剧《杨洪璋》首演

      本报讯(记者李玉兰)由曾获全国“节约之星”称号、“北京榜样”上榜人物杨洪璋老师事迹改编的原创话剧《杨洪璋》日前在北京物资学院首演。“我曾教过十多门课程,思政课是我教过的最有意...

    时间:12-29
  • 让中国好故事讲出来、传得开、留得住——访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

    ①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摄影记者陈南在现场拍摄。 ②2011年9月,巴基斯坦前国家篮球队教练(左...

    时间:12-29
  • “好记者讲好故事”各地巡讲反响

    12月24日,第二路巡讲团在浙江大学的演讲反响热烈。 30位巡讲团成员的精彩演讲及相关内容请...

    时间:12-29
  • 对时代发展的深沉担当——谈郭小川诗歌创作成就

    1958年12月26日,时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郭小川(左二)和《文艺报》副主编、文学评论家侯金镜(左三)在河北怀来与县领导(右一为怀来县委第一书记王洁波)座...

    时间:12-29
  • 开发散文研究新空间——评《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

      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凝聚,也是我国一笔最大的文学遗产。然而长期以来,散文研究却远远落后于散文创作。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散文研究者普遍缺乏一种现代意识和开拓精神,他们过于迷恋传统的...

    时间:12-29
  • 电视剧行业:鼠标能否完胜遥控器?

      当下,中国的电视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冰与火”的考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黄金档与新兴媒体的视频网站制播剧之间,在相关政策与市场环境同时发生改变的基础上,在争夺观众和广告主的较量之中发生着...

    时间:12-29
  • “贮贝器”的生命音量与精神重量——评诗集《巫辞》

      对于古滇国来说,贮贝器已经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地方性知识的见证。而对于爱松这样一位出生于云南的青年诗人而言,他则拥有一个更为特殊的“贮贝器”。这个“贮贝器”既与其身份和文化基因有...

    时间:12-29
  • 当代学人的命运叩询——读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对于徐兆寿来说,《荒原问道》(作家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文学书写。对于当下文坛而言,《荒原问道》是一个自出机杼的独特的小说文本。这主要在于作品以独特的人物形象,厚重的精神含量,呈现了新...

    时间:12-29
  • 中国启动老电影修复基金 将修复《渔光曲》等经典

      本报北京12月28日电 (记者任姗姗)中国电影基金会日前在京举办“向经典致敬——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仪式”,公布了首批5家捐资机构修复的5部经典国产影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捐资修复的《...

    时间:12-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