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各省区市国学教育差异化的问题,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省情文化,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
25个地方版各不相同。其中,京版小学教材从一年级至六年级覆盖了12个主题,包括历史、地理、非物质遗产等。每个年级分上、下学期各学习两个主题。
讲述胡同文化豆汁儿等小吃也入选
小学生在“京版”传统文化教材中将看到怎样的北京?教材如何体现北京的“原汁原味”?
张健告诉记者,学生将在教材里学习北京历史、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小吃、北京地方戏曲、北京曲艺、北京文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
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甚至包括历代北京的不同名称,“保卫”京城的九大门楼,这些文化的渗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北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把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呈现给孩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中,会有对庙会等文化形式进行介绍。甚至还有专门的北京小吃主题,豆汁儿、驴打滚这些传统的出现在老百姓饭桌上的美味都将走入教材。
此外,京版教材还涉及了周口店开始的历史、潭柘寺(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以及北京历史名人老舍等内容。
●解读让孩子了解北京的“礼儿”
张健表示,按照要求,传统文化里要包括国学经典、艺术、民俗文化等,课题组为各个省都量身定做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教材的渗透,让学生熟悉自己所处的城市并热爱这个城市。
西城区少年宫主任王小慧认为,国学这些词在这几年提得比较多,现在提国学,很多民间传统都应该包含其中,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来源于地方的文化。根据各省的情况,为每个省单独研发地方历史、文化、民俗和艺术的地域文化内容并将之镶嵌于国学中对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根有很大益处。
比如把胡同文化加入到京版教材中,传递的是最古朴、最传统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它也是北京人做人做事习惯来源之一。
胡同里的四合院文化也都包含老北京最通俗的礼仪,比如说不倚门等,这些道理都是孩子们应该了解到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些地域文化中来。
相关新闻
西城首批15校少年宫
将挂牌
本报讯(记者武文娟)今天上午,西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月15日首批15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将在育才学校统一挂牌。
根据西城区要求,校外教育要实现转型发展。同时,西城直属校外教育机构在全市最多,共12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城区在2014年提出三年内建设10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的目标,让孩子们不走出校园就能享受到类似少年宫这样的科体艺活动。
首批15所城市少年宫小学包括育才学校、红莲小学、雷锋小学等。2015年西城区全部小学将整体进入,预计到2016年底西城区全部的100多所中小学进入。
未来,校外教育不仅是开展规定包括双休日、课后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行的5大类活动,以后西城区的校外活动将更多地进入学校,参与学校的“城宫”计划,指导学校开展课外活动。
记者了解到,“城宫计划”,即“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的简称,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后校内就能依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各具特色的科技、体育、艺术等专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