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张尔宾,是他的《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江南烟雨,满纸淋漓,这是金陵人画金陵景。熟悉之后,方知他是苏北人,血液中依然流不尽彭沛人的豪放与激情。北人南生,他的个性中,本就潜藏着刚柔两面特质。
20世纪50年代的山水画家一直面临着传统笔墨规范怎样进入视觉表达或现代视觉图式如何采用传统笔墨语言的课题。如果说前者针对的是传统画家, 那么后者显然指认的是现代画家。因为对于上世纪40年代后出生的画家而言,笔墨始终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即他们成长的年代,所谓传统笔墨的精妙因书法 功底的厚薄而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现代视觉表达中纳入传统笔墨语汇是现代中国画家的主要课题,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张尔宾的山水能够从容地从现代山水时尚中区别开来,就在于他笔墨功底的深厚,就在于从他的笔墨语言中可以读出历史的厚度,他不是博采百家(实际 上任何有个性的画家都难以博采百家),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近取黄宾虹、傅抱石,远泽石涛、程邃。在张尔宾的书学历程中,对他产生直接影响的先是民间 书师许公泽、李味青,而后是钱松岩、亚明、宋文治、林散之和高二适。林、高是20世纪书法的高峰,他们的耳提面命,使张尔宾较早地领悟中国艺术最深层面, 这对于他以书入画,增强笔墨内涵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林散之又是黄宾虹的高足,通过散翁,张尔宾直入传统堂奥。
在研习黄宾虹的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用笔的“平、留、圆、重”和用墨的“浓、淡、泼、破、积、焦、宿”,从而使他的笔墨开始进入传统的范式。散 翁曾在张尔宾学习黄宾虹山水作品中题跋“粗笔细书、细笔粗书,筋骨血肉俱备,方为佳作。尔宾学画甚勤,理法亦甚明,如循步前进,可望成就”。
所谓“粗笔细画,细笔粗画,筋骨血肉俱备”,就是指笔(筋骨)和墨(血肉)之间的辩证关系,于是散翁又在此作题识:“作画宜黑白分明,书法计白 当黑,画亦如此,能领悟黑白二字思过半矣,尔宾好为之。”散翁连续两次在尔宾同一作品中题跋,实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毕竟张尔宾研习黄宾虹山水颇传其神 髓,得其浑厚华滋之韵致,又练就了笔精墨妙的腕底之功。
从其禀性来说,他可能更偏重枯笔一路的用笔。于是,他在石涛、程邃的作品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自我显现”。他曾在一幅仿程邃笔意的作品中题识: “程青溪赏题目龙半千画云:画有繁简,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不简,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通此解者其半千乎。”张尔宾虽是转述,却也 表明他对笔墨超越造型、结构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认识。实际上,他从石涛、程邃那里得到的正是超越了造型结构的枯淡苍老的笔墨个性,这个笔墨个性才是驾驭 在图式意境之上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