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那里, 他们在很多著作里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状况、运行机制、危机根源和用另一种社会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和前景,因此着重论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 用,坚持用阶级性来划分社会的人群,相对而言较少使用“人民”这个词语,但是绝不是反对和没有使用“人民”这个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的概念。马克思关于工人 阶级解放的伟大学说是在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在1842—1843年间发表于《莱茵报》的许多革命性文章,集中地阐述了 报刊出版物的人民性问题。他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究竟是特权阶层的自由,还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认为 自由报刊应该具有人民性,代表人民的观点,他说,“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上)第195-1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一段时间,马克思还没有创立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但这一段话经常为研究者所引用,那么, 这些关于人民应该拥有的文学表达自由和对文学进行评价、裁决权利的论述,应不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的前言认为, “这些观点实际上维护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同上书,第6页)而且说,“参加《莱茵报》的工作, 对马克思的政治和理论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推动他认真地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从而突破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局限,逐步确立他自己的政治和理论观点, 并为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的彻底转变做好了准备”。(同上书,第11—12页)应该看到, 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就把人民的主体基础放在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工人身上。他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们的 宠物,人们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 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同上书,第219—220页)工人劳动过程中的精神就是人民的精神,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表明, 马克思早年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文学,表达工人情绪、意愿的思想是一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作的 著作《神圣家族》中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这里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从此它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那里,人民的概念始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占据和控制经济、政治、文化权力的统治 阶级对立的下层广大群众, 其主体基础则是工人阶级。值得一提的是,1888年4月恩格斯给哈克奈斯写信,指出她写作的《城市姑娘》的主要缺陷是,“工人阶级是以消极群众的形象出现 的,他们无力自助,甚至没有试图作出自助的努力”,恩格斯说,“工人阶级对压迫他们的周围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地位所作的令人震撼 的努力,不管是半自觉的或是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0页,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社会主义文学对历史的书写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的书写,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就是大写的历史,马克思主 义的文艺人民性核心思想要求文学书写这个大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