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语言上,中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与雕塑不断通过新媒材的尝试来扩展其本体审美属性,和油画、水彩、版画等相对收缩画种外延、凸显油 彩、水彩与刀刻的绘画性品质,或许也共同构成了本届全国美展两种十分突出的学术推进范式。在中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和雕塑等门类中,我们往往把中国 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和雕塑能够囊括多少非本体的媒材运用、增强多少非本体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其学术突破的评判标志,而在油画、水彩和版画等领域,则常常 偏重对于其本体艺术特征的深入发掘与展现。譬如,在电子图像大众化时代,油画的精英立场恰恰体现在不同于图像的绘画性的创造上,凸显油画在空间、造型和色 彩等方面的传统精神与人性表现魅力,使之更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油画味道,已成为这种移植而来的艺术推进本土化与现代性的重要文化支撑。而脱胎于民族艺术的漆 画,在现代性成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品格独立性考量,恰恰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扩展传统大漆媒介的“韧性”以融会更多的媒材、增添建立在此种媒材基础上的审美 表现性。譬如,在电子图像大众化时代,油画的精英立场恰恰体现在不同于图像的绘画性的创造上,凸显油画在空间、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传统精神与人性表现魅 力,使之更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油画味道,已成为这种移植而来的艺术推进本土化与现代性的重要文化支撑。而脱胎于民族艺术的漆画,在现代性成型的过程中所面临 的品格独立性考量,恰恰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扩展传统大漆媒介的“韧性”以融会更多的媒材、增添建立在此种媒材基础上的审美表现性。
当然,不断拓展外延的雕塑已消解了与多媒体、现成品装置的边界,人们在欣喜地看到雕塑此种“当代性”跨越的同时,也对雕塑逐渐褪色的“崇高感” 而担忧。壁画界提出“架上壁画”的概念,既出于对学院壁画教育与研究仍在持续推进的现实考量,也出于对这种学院壁画教育不能在现实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无奈。 这是个学术问题,但更多的可能还是社会问题。新增设的实验艺术展,是对十年来以装置、影像和观念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概略回顾。展览开启了全国美展对 新的艺术语类的容纳,并为架上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角度。
年内不能遗漏的美术事件,还有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的成立和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的举办。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可以说是让美术走进 百姓生活的最佳方式。而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展和青岛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的策划举办,则使这种简易大众的绘画媒介开始获得了一种学术提升。美术馆业通过一年 调研论证,终于制定出可行性的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库与操作程序,真正启动了这一规模空前的为美术公共服务夯实基础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程。第十二届全国 美展获得艺术设计金奖的作品是《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可见,美的生活已成为今天美术给予我们的一种生活路标。